天津在线讯(李卫国摄影报道)为纪念“两岸开启交流35周年”,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这一两岸同胞共同精神纽带作用,充分展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重要成果,增强台湾同胞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2022年8月20日,世界上第三幅巨型壁画《天后圣迹图》发布暨展览会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妈祖文化园举行。
今天活动的由天津市妈祖文化促进会会长侯杰主持,全国台企联谊会荣誉会长、天津市台资企业协会荣誉会长丁鲲华,天津市美术界著名专家、学者、妈祖信众、在津台商代表及社会贤达等参加了今天的活动。
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赞、湄洲祖庙名誉董事长、上海玉赐天成珠宝公司董事长赵柳成、全国台企联谊会荣誉会长、天津市台资企业协会荣誉会长丁鲲华等到会或给发布会发来了祝贺视频,他们赞扬了蔡长奎以古稀之年、提笔构图、殚精竭虑,连续奋战四年,终于完成了为祖庙改编绘制的巨幅壁画《天后圣迹图》,壁画表现了千百年来妈祖精神所传达的扶危济困、护国佑民、弘恩普济中华美德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国家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这是蔡会长对妈祖敬仰最好的表现,在此我代表湄洲祖庙董事会再次对蔡长奎先生表示由衷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两岸同尊,千年圣母一神普佑,九域苍生。妈祖信仰,两岸同源。文化交流,妈祖结缘千载盛;血脉融汇,两岸一统万家安。妈祖保佑大家!共浴慈恩!第三幅巨型壁画《天后圣迹图》表现了“立得、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特别是壁画中再次表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这一场面,今年也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壁画的这一情节也再次证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1990年,台湾北港朝天宫来津与天津天后宫开展妈祖文化交流,开启了津台两地交往交流的序幕。为共同弘扬妈祖文化,加强津台两地妈祖宫庙沟通联系,蔡长奎应邀为北港朝天宫绘制了巨幅壁画《天后圣迹图》,1994年,蔡长奎又以壁画形式为天津天后宫改编创作了一幅巨型壁画《天后圣迹图》。2018年7月蔡长奎应时任湄洲妈祖祖庙董事长、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林金赞盛邀为湄洲岛妈祖祖庙绘制《天后圣迹图》巨型壁画。
经过整整四年时间的努力,历尽千辛万苦,经过精心改编为湄洲岛妈祖祖庙绘制的巨型壁画《天后圣迹图》完工啦!在这幅壁画中蔡长奎特意加入了林默救生的两个史上记载的故事:林默在黑夜中看到了在海上雾中颠簸的船只,那是找不到方向而迷失在海中漂泊的小船,急中生智的林默发现手里的火把在黑夜中如萤火,不能为小船导航,为了给船只指引方向,她毅然点燃了自家的祖屋。一棚好大的火,一只好大的火炬,祖屋化为火烬,一船生命得救了;民间传说林默九月初九为救人赴海遇难,也有说此日飞升成神。蔡长奎采用救人赴难说,并精心设计了林默在海水的浪花翻滚中舍身救一个婴儿,其寓意一望即知。
再有蔡长奎在第三幅壁画中强化了两个事件和添加了一件史实。一是明代郑和下西洋,七下西洋其中两次遇险祷神而平安归来。明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二下西洋归来奏于明成祖朱棣,有感于妈祖显灵庇佑,朱棣不仅批准重修湄州祖庙,并遣郑和亲自前往祖庙致祭,皇帝并下诏再加封。蔡长奎在画面上特别添加画上了湄州岛全图,以彰史献。二是郑成功公元1661年收复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从历史上说这是第一次从外国殖民者手中收回中华民族沦陷了38年的国土,强调了收复台湾的扬眉吐气。三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妈祖晋封为天后,事由清代将领施琅收复澎湖与台湾,他说在收复台湾时候得到了妈祖神助,奏请加封。在这第三幅巨型壁画《天后圣迹图》上蔡长奎对这个重大事件加上了浓重的一笔。
这两组画面放在了壁画《天后圣迹图》的上半部高处,给人以扬眉吐气的感觉。由于施琅战略战术的正确以战促和,最终以和谈的形式使台湾回到大清的版图。天后妈祖在这样的时刻以神力出手,即使是偶然的巧合,但我们依然相信美好的愿望,相信世间的四维空间正义的力量。蔡长奎始终秉持这样一个信念,妈祖是祖国统一、一个中国的一条红线,是妈祖把天下的华人华侨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不能分离,不会分离,更不许分离。这个理念在蔡长奎的脑海中牢牢占据了35年。
至此,世界三大妈祖庙各保存一幅《天后圣迹图》,它将成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今天的活动是由天津市妈祖文化促进会、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董事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中新天津生态城妈祖文化园、天津天后宫、天津莆田妈祖乡土文化分会承办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