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陈洋洋 济南报道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还记得你,你就没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济南的吴健和刘莉,因一场重病,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一个换了肝,一个换了肾。
从绝望到“重生”,在他们内心深处,最难以忘怀的,是离开这个世界时捐出“生命礼物”的两位逝者。今后的半生,他们要好好活着,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们。
吴健和刘莉的故事仅仅是一个缩影。
在中国,有一组数字牵动着千万人的心。截至2022年6月,中国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已超过477万,比从前实现了百余倍增长,数万病人因此重获新生。
这些数字背后,是数万献出“生命礼物”的逝者,以及那些奔波在生死之间的医生们。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深入探访,走近器官移植者和手术医生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换”器官的人
从绝望到“重生”
年近60岁的吴健换肝了。用专业的术语来说,他是一名肝移植手术的患者。
吴健发型新潮年轻,如果不是他主动提起自己年龄,外人很难看出来,眼前的这位“阳光青年”已经近60岁。
一切还要从那次偶然的身体检查开始。
吴健回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拔牙的时候,拍了个CT,发现身体不对劲。“那天我家里来了客人,我喝了一点啤酒,觉得牙也不舒服,身体也不舒服,就去看医生。”吴健说。
不料命运就此转了一个大弯,以前几乎从来不吃药没打过点滴,也很少进医院的他,一下子差点走到生命尽头。
“经过专业检查,医生告诉我肝硬化腹水严重,后来又因肝硬化导致肝衰竭。”吴健想不明白,身体一直很好的他,怎么突然就成了晚期严重肝硬化患者。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听到医生宣布确诊结果的时候,他脑子一片空白。
“医生给的方案就是两个字,换肝。”吴健回忆说,当时他还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他跑遍了全国多地的医院,医生给出的建议都是一样——换肝。
“我一开始不能接受。”吴健说,“怎么可能呢?我是一个平时根本不生病的人,这一生病就走到生命晚期了?”吴健说。
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最终接受了现实。一场生死攸关的手术,让他的命运发生了另一次转折。
“手术后,我换了肝。我还活着!”吴健说,他辗转几家医院,今年春天,他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我很幸运,感谢医生,也感谢器官捐献者的爱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吴健说,现在新换的肝脏和他的身体“相处”还不错,目前他已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吴健对捐肝者充满了感激,并决心代他好好保护肝脏,好好活着。在他心中,这也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吴健的主治医生靳斌介绍,患者吴健肝移植手术仅用时3个小时,全程没有输血,术后恢复也不错。
“我现在状态很好。”吴健发型精致,穿了一件颇显年轻的衬衫,说话语速很快,声音洪亮有力。这个状态,跟手术前判若两人。
“现在感觉不到自己是个病人,工作生活非常正常,肝功能指标也正常了。”吴健告诉记者。
今年40多岁的刘莉也是一位器官移植者。刘莉患有严重的肾病,回想起换肾前的那一段时间,她的生活像做了一个漫长的难以醒来的噩梦一样。
“我当时觉得很绝望。”她回忆说,当时被疾病压的喘不过气来。换肾前,她每个星期需要透析三次,不但影响了正常生活,还给家人增加了负担。
“我真的很累,身心俱疲的感觉,可是我不坚持下去怎么办?我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老人身体不好,我孩子还在上学,我不能倒下去。”刘莉说。
在焦急等待中,记不清等了多久,刘莉终于等来了肾源,接受了肾移植手术。今年夏天,她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复查时,发现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了,精神状态也恢复得很好。
“感谢肾源提供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现在恢复得特别好,也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了。”刘莉感慨着,眼圈也红了起来。
事实上,幸运的还不止这两个人。在全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换了器官而活了下来。而见证这些生命延续与重生的人,是手术室里的医生们。
生命“摆渡人”
奔走在生死之间
有人说,器官捐献协调员是生命“摆渡人”。
为患者进行器官移植的医生们,也是如此。医生,是离生死离别最近的人,也是离“重生”最近的人。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许多人在这里寻到了生的希望,也有的人因重病难救,等不到器官来源,在亲属痛哭中,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
“每一次器官移植手术都十分珍贵,一次捐献,就可能救人一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靳斌教授说,无数患者苦苦等待,等待一个救命的机会。
“我们常因一次器官移植手术救活患者而欣慰,也常为等不到器官移植的患者遗憾。”靳斌说,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由于供体缺乏,每年仅有1万名左右的患者能够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记者发现,对于器官移植科的医生来说,一场器官移植手术背后,包含了复杂的感情。捐献器官的人,没能留在这个美好的世界;接受捐赠的人,获得了新生。
生命就在这样一次手术中,完成了交接,完成了重生的过程。
“器官移植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肾脏移植,长期存活的病例越来越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孙怀斌教授介绍,如今,一位肾移植患者手术后10年的存活率能达到80%左右,20年的存活率可达50%左右。
但令人感慨的是,每年能得到肾移植的“幸运者”仅二十分之一。大多数患者依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生命,甚至在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人体可以捐献的器官包括肝脏、肾脏、心脏、肺脏、胰腺、脾脏、小肠、眼角膜等。”靳斌介绍,每一次器官移植手术,都意味着一次生的希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21年1月重新组建器官移植科。今年1-6月,共进行了16例肝脏移植手术,66例肾脏移植手术,预计今年医院肾脏移植手术将达到百例以上。
为生者寻找希望,为逝者延续生命价值。一百例手术,就是一百个人生的希望。
“我们医院已开展的器官移植除了肝移植、肾移植和角膜移植等,还将增加肺移植和心脏移植项目,预计明年可以实现。”靳斌介绍,未来,通过器官移植救活的人,将越来越多。
“假如有救7个人的机会”
“假如有机会救7个人,你会救么?”这几年,有一个这样的问题,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对于这个问题,山东的医生们深有感触。
据报道,在一些器官捐献协调员经历的案例中,多数是因为意外被送至ICU的病人,其中约三成来自交通事故。这些病人有的刚刚步入社会,风华正茂;有的在城里务工,是一家人的顶梁柱。
“通常情况下,一人捐献的器官可以拯救7名患者的生命。如果将眼角膜组织也捐献,还能使2名患者重获光明。”靳斌表示。
器官移植科的医生们奔走在生死之间。人们也愈发清晰认识到,生命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全国每年约有1万例的患者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其中约五分之一的肾源来自亲属捐献,其余大部分是来自社会捐献,社会捐献主要来自于脑死亡和心脏死亡的患者。”孙怀斌教授说。
“肾脏功能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尿毒症期,第一种治疗方法就是要进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第二种方法是肾脏移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科崔先泉教授介绍,肾移植被公认为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崔先泉说,患者在接受肾移植后,大约有半个月左右风险期,如果能安全度过,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可以恢复正常生活,接受肾移植后存活20年以上的患者不在少数。
“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肾源少,好在捐献的人数正在增长。”崔先泉称,尽管我国每年能得到肾移植的“幸运者”仍是少数,但总算看到了希望。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份,中国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已超过477万,较2015年2.5万余例的登记人数实现了百余倍增长。
崔先泉呼吁,期待更多人改变观念,加入到无偿捐献器官的行列中来,点亮人性的微微光芒,让生命得以延续。(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名字为化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