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一天,记者前往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还未走进室内,婉约动听的歌声便在耳边回响,剧团成员正专心致志地练声。
“梅县山歌剧团是成立较早的专业艺术团队,从1958年开始至今,一直秉承专业敬业的态度,对艺术精益求精。”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赖瑜明说。
梅县山歌剧表演时载歌载舞,接近生活化,多用客家特色的舞美道具服装演出。何森垚摄
逢山必有客,有客就有歌。据了解,梅县区人民喜唱山歌,山歌普及各乡镇,所到之处都能听到甜甜的歌声在梅江两岸回荡,在圩镇乡间飞扬,正如山歌所唱“日日山歌歌送饭,夜夜睡觉歌枕头”。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山歌从原来的独唱、对唱发展到连唱、合唱、小演唱,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孕育形成了山歌剧这一新的剧种,被人们誉为“山茶花”。
保护有方,传承有人,山茶花花开正艳。
剧团成员大部分为“90后”“00后”,队伍充满活力。何森垚摄
该剧团成员大部分为“90后”“00后”,队伍充满活力,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为了让这一民间艺术更好地发展传承,新一代山歌剧接班人刘谦隆接下了这一重担。
“我们邀请了汤明哲老师、张献云老师等前辈来剧团开班,把老一辈的专业腔调学起来。”刘谦隆说,在一代代艺术家和老前辈的“传帮带”下,梅县客家山歌的传承弘扬成效明显。
大型山歌剧《合家福》荣获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演员在业务上均是一专多能,是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队伍,在剧目创作、挖掘、继承和创新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年轻团队的优势。”赖瑜明说,由资历老的演员带好新演员,在这样的模式下,传统与创新两股激流碰撞。
梅县山歌剧团在获批专业剧团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将客家山歌的推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创作和改变移植了4000多个剧(节)目,从2008年至2018年期间,还创作排演了大型山歌剧《围屋旧梦》《合家福》《古寨牛人》《春闹》,以及音乐剧《风雨白石龙》等剧目,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
大型山歌剧《围屋旧梦》荣获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戏剧三等奖”。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梅县山歌剧表演时载歌载舞,接近生活化,并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小戏的身段舞姿、腰腿功夫等表演路子,多用客家特色的舞美道具服装演出,剧目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具有喜闹剧风格。
“一团乱象中间破,不让坏水聚风波。”“算盘珠子莫拨错,上上下下难求和。”“民众心中有杆秤,称天称地还称我”……这是客家山歌剧《春闹》里的精彩一幕,“富二代”驻村干部李文浩与家境宽裕的“贫困户”目睡鸟对唱客家山歌。
该剧以扶贫为题材,通过轻松诙谐的演绎方式,不仅让现场观众感受客家山歌剧魅力,也让到场专家对客家山歌剧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大型山歌剧《春闹》荣获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戏曲组)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李文浩的扮演者刘谦隆说,《春闹》除了受到传统老山歌剧迷的追捧和喜爱外,也不乏年轻“粉丝”,从而接触并喜欢上山歌剧。“我在男主角李文浩的身上找到很多共鸣,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非常有教育意义。”“90后”观众李文龙说。
在赖瑜明看来,山歌剧的良好发展,得益于各级政府和山歌剧人对于客家文化的信仰和情怀。近年来,梅县区按照“题材选择地方化,表现手段艺术化,舞台包装现代化”的思路,以客家文化为根,积极创作客家题材精品。同时,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从剧本撰写到剧目公演,反复修改、提升、打磨。
原标题:
客家山歌剧:山茶花开吐新蕊 悠悠古韵传新声
【来源】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何森垚
【作者】 汪思婷;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