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榆林日报”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路生梅像往常一样为患者进行义诊。在佳县,路生梅已经为当地百姓坐诊54年。
“饭可以晚吃,但人的病不能等”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继续为当地老百姓进行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路生梅的家里。当地的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都找路生梅看过病,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
路生梅:我觉得好像我需要佳县,佳县也需要我。我的电话号码在佳县好多人都知道,可以说家喻户晓,有事他们就会打电话。你走到哪儿,他们都打电话问病情问什么,吃饭时候也打,睡觉时候也打,正做饭突然又来病人打电话,或者又过来看病了。这种情况自己也没有什么矛盾的,就觉得反正自己就是看病的,饭可以晚吃一点,但人的病不能等。我走在佳县的街道上觉得很温暖,人家见了我都叫路大夫路姨,有的小孩儿叫路奶奶,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也叫路奶奶,我觉得我都成路奶奶了,觉得这些人对我很温暖。
记者:你从医学院毕业的时候,当时的理想是做大医院的好医生。几十年过去了这个理想并没有实现,对你而言现在的理想是什么?
路生梅:我已经78岁了,我在北京生活了24年,在佳县生活了54年,我的想法就在这待下去吧,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可能后面我眼睛看不见了,耳朵聋了不能做这些医疗工作了。我想再跟中医学学号脉,背一些中医处方,不用耳朵不用眼睛能给人看病的手段。
记者:停不下来?
路生梅:对,能帮助多少就帮助多少,尽自己所能。
从大北京到小县城
在陕北一个县城里度过生命中的54年,这原本不是路生梅规划的生活。在北京长大的她,理想是成为北京知名大医院的儿科医生。1968年,她从北京第二医学院即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西榆林佳县工作。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佳县,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整个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老式窑洞,只有4名医生,2名护士。
记者:那时候心理上有这种准备吗,看到那样的状况?
路生梅:怎么说呢,从精神上有准备。但是具体到这里的实际困难,遇到的上山下坡,吃的这些东西吃糠窝窝,还有工作那种劳累,这些东西我实际上是没有准备的。
记者:这些苦这些困难,你会给家人说吗?
路生梅:不会的,自己的生活自己要面对,有人说家书报喜不报忧。
佳县带给路生梅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比吃糠咽菜更难的,是当时的佳县吃水、用水都得靠驴从黄河里拉。浑浊的黄河水沉淀后才能喝,而且每天只有一瓢。住在窑洞里,路生梅不会生火,只能睡在冰冷的土炕上,还要面对防不胜防的虱子和跳蚤。
同事和老乡主动给初来乍到的路生梅当起了生活老师,他们教路生梅如何生火烧炕,直到熟练掌握;还有人拿出在当时很珍贵的鸡蛋大枣送给路生梅。收获纯朴和温暖,路生梅的回报是学习,学着从儿科医生成为全科医生。
路生梅:当时不光是佳县,整个榆林地区12个县儿科科班出身的,属于儿科系毕业的大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当时我们医院也就是分内科外科,儿科就属于内科里头。我学儿科的,内科的病我也要治,如果下乡巡回医疗,外科的疾病我们也要治。
当地人对路生梅这位从北京来的大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很多老乡甚至觉得北京来的大夫什么病都会看。患者信任和医者仁心成就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有一个小婴儿因为百日咳反复窒息,危急时刻,路生梅口对口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患儿;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
路生梅:这个地方不大,你架子再大表现再高傲,人家不买你的账。但是你治好一个病人,解决他的问题,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当时病人来医院也不是很容易,要翻山翻坡。
在当时的条件下,除了坐诊,医院还设立了出诊制度。对那些老弱病残卧床不起等各种原因无法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值班医生要翻山越岭到病人家里给予诊断和治疗。佳县县城位于黄河西岸,三面环水,很多乡村位于大山深处,沟深壑险,峭壁林立。那时候没有汽车,也无路可通汽车,往返只能依靠双腿。
路生梅: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只能想这是磨炼,比如说走山路的时候,上坡特别难,气喘吁吁;下坡的时候真的收不住脚,特别是像怀孕的医生肚子大,看不见脚下的路,你们都想象不到的。还有我们有时候要到一些黄河边上的村庄出诊,要沿着黄河去走,老百姓就在河边山上开凿一条只能走一个人的路,万一脚滑就是滔滔黄河水。所以怎么说呢,我就会想那个病人肯定病得很厉害,不然他不会叫咱们去。
记者:走在那条路上你怕过吗?
路生梅:怕过,特别是半夜走,只有手电筒那一束光,黑得很,也挺静的。
记者:其实有时候也可以选择我等到白天再出诊。
路生梅:那不行,病人既然叫出诊,他病肯定很重的。如果因为你的失误病人出现问题,会谴责自己一辈子的。
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随着治愈的患儿越来越多,“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气,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山西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不变的东西才叫承诺”
路生梅曾多次被选派到北京和西安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希望她能够留下来,但路生梅还是回到了佳县。
记者:你想过离开佳县吗,回到北京或者去其他更好的地方吗?
路生梅:我开始参加工作到工作一段时间,观察病人观察这边民俗风情的时候,我真的感受到这边人很纯朴,同时也感受到这里的人需要我,从情感上想在这工作。但我们来这是一批学生,有些同志是考研究生走的,有些同志是通过各种渠道走的。虽然回不到北京回不到西安,但是他们可以离开佳县,到比佳县好的一些地方工作。每次给他们送行的时候是我心情最难受最复杂的时候,作为医生谁都愿意到条件好的地方生活,人家走了,我何尝不想?
记者:怎么处理这种复杂和矛盾?
路生梅:一个是自己许下的诺言,我刚来佳县不久,一九六九年年初,我就看到一些情况,觉得这边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所以我想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另一个我在这里已经结婚生子了,我给自己的丈夫给自己的婆婆都承诺过,不会离开这,不会离开他们。
路生梅所说的承诺,是她在1969年入党申请书中写道的: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
记者:当时这个承诺为什么会用五十年这个期限,因为这是一个很长的期限,
路生梅:因为我们在学校里头学校就鼓励我们体育锻炼提出一个口号,要健康地为党工作五十年。所以我就把这句话引用到我的思想汇报当中,我没意识到五十年会这么长,但还是过来了。
记者:但是有些时代的发展里面,承诺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的。
路生梅:什么叫承诺?不变的东西才叫承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 刘雅娇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