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8月27日报道,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王威琪,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8月26日在上海病逝。
王威琪(资料图)
公开信息显示,王威琪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后留校。曾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等。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威琪在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他长期致力于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主持研发了基于超声、心电、计算机的无损伤诊断的方法和系统等。他数十年专注科研工作,曾提出:“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边缘科学、交叉科学不断涌现,我们应善于在边缘科学、交叉科学领域实现创新。”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报道,王威琪曾在院士自述中说,“抗日烽火中的1939年5月30日,我降生在日本占领下的上海。艰辛的童年生活 ,在逆境中的成长 ,倒反而锻炼了我入乡随俗 、不怕困难 、宽容低调 、独立自主 、善于思考 、善于判断 、决策果断的能力和习俗 ,真使我受用一生 。”
王威琪说,“我于1956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61年留校任教,后来专攻医学电子学和医学超声学至今。1988年,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和美国医学超声学会在华盛顿联合颁发pioneer奖,表彰为医学超声学做出特殊贡献的一些科学家,我有幸获此殊荣。1999年,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时复旦大学的首位工程院院士。”
谈及科研心得,王威琪说,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体会搞科技创新、创造发明的一个重要思路是纵向积累,横向拓展。我将其称为“科技树”的思路,犹如一棵树有根有本,有枝有叶,根扎实,本粗壮,叶繁茂,果累累。科研也是这样,纵向要扎扎实实,积累丰富;横向要进一步扩展,向其他领域延伸。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我们要在积累以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去追求更高的高度。
2019年5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向王威琪院士八十寿辰致贺信。李晓红说,“您心系国家发展,多次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您关心并积极参与工程院的各项工作,在战略咨询、学术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您热爱祖国、胸怀人民、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敬业奉献、为人师表,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今年6月29日,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慢性病防控与全民健康管理的供给侧改革研究”启动会在上海院士中心召开,王威琪院士还参加了会议。
王威琪院士逝世后,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刊发悼念文章称,王威琪院士毕生立足学科前沿,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医学电子学理论、方法、技术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成果,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楷模典范。王院士亦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荣誉顾问,曾于2009年获得“中国超声医学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这是我国超声医学学术界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为我国超声医学事业发展中取得卓越成就、做出巨大贡献的专家。
资料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光明日报等
欢迎关注“政事儿”
了解新鲜时政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