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清镇作为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各级非遗项目众多。近年来,金清镇聚焦“非遗”的现实发展困境,将“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传播“非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接下来
一起深入挖掘这些“非遗”项目
了解金清的民风民俗、传统技艺
感受民间文化魅力吧!
01
路桥盐业生产加工技艺
路桥盐业生产历史悠久,自乾元元年(758),黄礁附近设有为海盐集中转运的地方——亭场;五代天福八年(943),路桥沿海一带就出现了盐业由分散生产进入盐场规模生产。
△海岛
制盐工艺
由火煎海水
改进为先刮泥淋卤
再煎制成盐
据杨晨的《路桥杰略》记载,吾乡近海东座一带向为产盐区域。摊晒者曰:粗盐色黑味苦,煮成者曰:细盐色白味佳。每灶一日一夜可出盐六、七担,贩往境内零售于食户,贫民恃此为生计。
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制盐工艺由最开始的落后到采用“风车洒水”和“枝架喷水”的方法,提高海水咸度。后来,又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流子滩”“格子滩”“黑膜池结晶”的方法。
农民八月十八日,称为“潮生日”,盐民又有“祭潮神”活动。
02
金清小堂鼓
“金清小堂鼓”是在乡村小班锣鼓演奏的基础上整理发展而成的。早在南宋时期,台州地区民间就有锣鼓班。
流行于路桥地区的乡村鼓乐在城乡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它印证了乡村文化的特色,反映了农民热情、淳朴、勤劳的品质,对丰收的憧憬和喜悦,具有浓厚的乡村风采。
继承和发展乡村锣鼓
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的责任
03
沿海民谣
浪矶山(二首)
一
住格山脑顶,穿格破碎筋。
吃格番莳卵,过格菜头英。
二
嫁囡勿嫁浪矶山,脚脚踏落石头滩,
上船落船要人掼,海风吹吹快老颜。
(民国·浪矶山谚谣)
△黄琅风光
渔夫谣
天当被,海当床,三寸板内是天堂;
风来叼,浪来撞,三寸板外见阎王。
(金清渔谣,张拾遗采录)
三寸板:指船板。过去打鱼人用的是小木船,小木船经不住海浪的打击,曾经发生船翻人仰灾难事故。
△金清海上紫菜养殖
抲鱼谚语
三月清明呒鱼卖,二月清明鱼叠街。
春雪满山,黄鱼满滩。
小雪小抲,大雪大抲,冬至旺抲。
会抲抲一方,勿会抲抲一筐。
千古文化留遗韵
一代文明展新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文明之光
来源:金清镇
编辑:沈雨露
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