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是个有趣的东西。
它可以是学生时代的象征,是几乎所有人出行的必备,当然,也可以是陈奕迅「背上的指环」。你可能没有戴过手表、没有戴过眼镜,但你的回忆里,一定有至少一个曾陪伴你很多年的背包。
时至今日,它已经不单是一个用来装东西的「包袱皮」,而是一个承载着身份、属性乃至记忆和情怀的物件。
背包:熟悉又陌生的随身配件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50年代就开始在大江南北的校园中传唱。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背包并不是学生上学的日常单品。那时候更流行的,是这种「工矿挎包」。
军绿色或卡其色帆布材质,配上闪闪的红星和「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七八十年代年轻人中最「潮」的穿搭配饰了。如果不是父母在工厂、部队有人,这样的包可不是轻易能搞到的。
那时候,挎上这么个包,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后座载着喜欢的女孩,一路穿过大街小巷。那是无数 70 后年轻时最青春的一幕。
书包的真正多样化和普及,要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相信每个 80、90 后的童年回忆里都有这么一个书包,它有着帆布的材质和塑料的外壳;它可能是蓝色或者粉红色;它外面印着米老鼠、白雪公主、奥特曼或还珠格格;另外,它十有八九还都是脏兮兮的。因为除了装书,它还是午睡时的抱枕,放学打闹时的「胸前沙袋」,暴雨天顶在头上的防雨罩,等公交车时的坐垫……
也在那个时候,背包开始成为划分身份的象征之一。就像能拿出多功能文具盒的小朋友,准能成为班里最亮的崽一样,书包上的花里胡哨也能为它的主人吸引来眼球。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电视上出现了一款酷炫背包的广告——自带电子表、指南针、反光条、背部按摩气垫,在当时的孩子眼里,这无异于2007年的功能机用户看到了iPhone。
依然记得,第二学期开学,隔壁班有个男生还真就背上了——据说是爸爸去广州出差时带回来的。那天下午放学,半个楼道被慕名而来的同学们围了个水泄不通,能摸到一下的孩子都觉得新鲜得不得了。
当然,学生终究是学生。文具带来的荣耀,终究抵不过学习的光芒。「差生文具多」也是老师们经常拿来怼这些时尚小先锋们的口头禅。随着年级增长,课业的加重,背包很快退回到了它包袱皮的本质位置。
进入中学,练习册试卷数量爆炸式增长,加上年龄和心智的成熟。90 后们不约而同把背包换成了低调的黑色,褐色纯色款。奥特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周杰伦,蔡依林和飞轮海——但多半只是一个挂坠,垂在沉甸甸的书包拉锁边上,随着他们下晚自习。
到了高中,书包已经变成了纯粹的搬运工具。高考生们的课本试卷练习册的厚度,已经不是一个书包甚至一个拉杆箱能够承载;而住校宿舍,让每日通勤的刚需减少了不少。那时候的背包,重要的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能不能装。
从个人配饰到最纯粹的工具,书包随着90后们的年龄增长而越来越边缘化。这种趋势,直到他们通过高考后,来了个180度大逆转。
终于甩掉课业重担后,「包袱皮」也开始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学是很多90后第一次离家千里,也是他们第一次开始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很多人买了人生第一支化妆品,第一件妈妈不喜欢的衣服,第一次装饰自己的床铺……匆匆数年,90后进入了职场。背包从那个带着课本上下学的包袱皮,变成了伴随他们工作日往返公司,周末去咖啡厅商场的通勤单品。
这时候,背包的时髦属性重新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如果说小时候一款酷炫的背包能引来小伙伴羡慕的眼光,那现在,一款搭配服装的背包就是90后自我表达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到来,长大了的90后再也不用羡慕隔壁班那个「去过广州的爸爸」,一台电脑一支手机,他们总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款背包。经济独立的他们也无需再求父母满足自己的愿望。
背包的第二春,来了。
当剥离了学业属性后,背包的意义也开始泛化。
如果以前背上背包是为了「上学校天天不迟到」,那么现在的背包则承载了很多年轻人的「诗和远方」——比如背包客们。
不要误会,背包客可不是网上被黑的那种「文青驴友」。「说走就走的旅行」最火的2011年前后,有媒体报道过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有某大学生看了一篇旅行鸡汤文,当晚就爬上了去格尔木的车;也有某女青年辞了工作,揣俩苹果就骑着自己的公路车上了318国道……当然,最后的结局,都是山穷水尽,不得不向相关部门求助才得以回家。
背包客们不是这种脑子一热的小年轻,相反,他们更像是深思熟虑的「探险者」——他们会如行军打仗般逐条规划自己未来数月的旅行攻略,一点一滴计算怎么买到最划算的车票和门票;他们会仔细斟酌随身携带的装备,确保每样都是路上必须;他们会远离那些网红打卡景点,而更喜欢在某个陌生城市的旧书店里看一下午古籍。
他们不跟着旅游团随波逐流,把方向盘交给导游;也不像空有热情没有理性的文青旅客,脑子里只有诗和远方。一句话,背包客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们自己规划形成,自己搞定一切,自己应对困难,自己为自己负责。
2011年,广州佛山科技学院四个大学生,肩背40斤的双肩包,从大理踏上了前往拉萨的旅程。每日行走十几个小时,以泡面饼干为粮,有时借宿农家,有时草地扎帐篷;68天,2000公里,他们最终看到了布达拉宫的金顶。面对媒体,组织者林书伟没说出什么西藏洗涤心灵之类的话,而是表示最大的收获,在路上。「出发前,我最大的梦想是赚大钱,走到2/3时,放眼眼前,只要有澡洗、有火烤、有饼吃,我们就很开心了。」
同样是广州的四个90后,以另一种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背包客旅程。他们凑了1000元买了一堆小商品,从广州出发一路北上,途径厦门、杭州、上海、苏州、南京、济南、天津、北京、西安……最后到达武汉。每到一地,靠着摆地摊的收益,攒够前往下一站的路费。背包不但是他们的旅伴,也在某种意义上支撑他们完成了整个「游商之旅」。
背包客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文化,背包客的核心就是那个「背包」。带上背包,离开熟悉的舒适圈,火车汽车毛驴车,宾馆旅社大车店,清山绿水大漠孤烟,荒郊野岭繁华都市,古道西风高速公路,有时醉酒高歌,有时风餐露宿,等等等等。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你最好的伙伴,就是你的背包。
老罗也参与过的生意
这两年,立志「为年轻人做背包」的厂商可不少。
人称「珠海小厂」的魅族,早在15年前后就在自家商城上线原创设计双肩包;后来的「数码杂货铺」小米,也在出品了两三款背包后推出生态链箱包企业90分。
连雷布斯都参与过的生意,怎能少了真还传主角、星巴克忠实黑粉、前前数码脱口秀掌门、前直播带货第一人罗老师。
2018年11月,锤子科技发布会。IT界最会讲相声的罗永浩带来了锤子的三个「伙伴」,其中就有彼时在中国还名不见经传的「地平线 8 号」。
▲图片来源:大震桑Nicho
尽管发布会只是首发了一款行李箱,但包括慢放君在内的不少数码发烧友的心,还是被击中了。分区收纳、内置移动电源、抽拉式数据线,还有那个很锤子的方正外形设计,无疑是一个又一个的加分项。
而地平线8号的产品表现,颇有点罗老师做锤子的偏执,借用锤科自己的slogan 来讲——漂亮得不像实力派。
在那之后的四年,锤子逐渐消失,很偏执也很会折腾的罗老师为了生活做起了直播带货。而那个当年作为配角存在的地平线8号,也自力更生成长为箱包界的一员猛将。
现如今,背包已经成了地平线8号的重量级产品线之一。发布会之后,其陆续推出了ZERO零感、Atlas X、MOMENT等多款背包产品线,靠着产品力和设计,逐渐在年轻群体中打开了市场。
以 Atlas X 零感背包为例。从外观到功能,无一不是为了都市年轻一族的上班通勤量身定制——多达 26 个分区收纳,从钱包手机到雨伞银行卡全都能一一对应,首创针对 MacBook 特别优化的电脑收纳仓等等,条条扣准年轻人的使用痛点,真正做到了「旦用难回」。
数据也证明着地平线的脚印。在什么值得买平台上,地平线品牌种草推荐率达 67.74%,超过第二名三倍有余;知乎平台上的行李箱种草推荐率,地平线也有 73.33%的成绩。
在写这个选题的时候,我们还和地平线的朋友聊了聊,他们现在的主力产品有主打商务出差的轻商务、主打90后旅游的大旅行家、主打90/00后日常使用的Newlife三大产品系列,产品覆盖了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结语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那个陪伴数千万人长大的背包,已经不止是一个用来装东西的物件,而是一个承载着身份、属性乃至记忆和情怀的物件。
从最开始那个装书的包袱皮,到后来功能多样的通勤单品,到现在身份表达的工具。随着90后的成长,背包的属性也走过了不同的阶段。
就像地平线8号的产品理念讲得那样:「做旅途上最可靠的陪伴者和支持者,足够长情,足够体贴,足够漂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