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正在将降碳转化为国家战略,设立了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的目标。未来的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降碳的路线图都将与全球经济共振。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缘起于“生态足迹”。主要是指在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相对于其他碳排放研究的区别,碳足迹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或与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破排放过程。碳足迹是衡量一个组织“碳耗用量”的指标,是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每一个组织在制定减排方案和目标后,都可以利用碳足迹来量化、追踪、统计进而减少整体流程中的碳排放,加速碳目标落地。
那么什么是碳手印呢?
2022年7月18日,Win-Win华为创新周在深圳开幕,会上,华为与全球运营商、行业精英、意见领袖等一起深入探讨5.5G、绿色发展、算力网络、数字化转型等热点话题,而绿色发展话题成为峰会的焦点之一,此次会上“碳手印”成为热词之一。那么,什么是碳手印呢?简单来说:
通过应用ICT技术,使能其他行业减少碳排放,这种使能效应被称为“碳手印”。
知名科普作者、北京中学物理老师李永乐老师和华为运营BG CMO宋晓迪深度对话,就全社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进行了观点分享。
李永乐老师说: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共识,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释放了巨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向宇宙辐射的红外线,阻止地球降温,同时,温度上升导致的冰川融化等现象会导致地球对阳光的反射率价格低,温度会进一步上升,导致地下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再次加剧温室效应。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自然现象。
在双碳目标下,我们就是要想尽办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的生产生活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在满足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的同时,既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能增加效率呢?除了在电力行业外,交通运输、工业生产领域也有大量的碳足迹,我们每天使用的各种工具与服务,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温室气体。为此,全球近200多个国家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保持在工业化之前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年需要减排7.6%。当然,减排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应用ICT技术,使得其他行业减少碳排放,这种使能效应就是“碳手印”。
那么,ICT技术又是啥?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最简单的一个碳手印的例子就是:在疫情下,由于出行受限,学生进行线上上课,会议选择网络通信、视频会议系统等科技手段,减少了正常情况下因开车出行带来的碳排放。根据国际能源署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在交通领域,相比于疫情之前减少了8%,大约6亿吨二氧化碳的量。所以,ICT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就非常明显。
当前人类还是依赖化石能源多,在逐渐寻找新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能效的提升。有相关数据显示,能效的提升,将占未来10年碳减排总量的40%以上。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为赋能各行各业的碳减排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使用智能的物联网系统,在机场等交通枢纽之间进行高效调度,能减少燃油的不必要消耗,看着很少,但是如果全世界所有的机场等交通运输枢纽都使用这套系统,那么减少的燃油消耗将是十分巨大的,对于碳减排也能做出重要的贡献。使用智慧发电、输电、用电系统,也能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如何使用信息通讯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呢?华为提出了三大路径:
1.提升数字设施能效。华为通过绿色站点,绿色网络,以及绿色运营,在增加网络流量的同时,降低能耗。
2.加大可再生能源比例。在发电端,利用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升发电效率,加速光储融合,让清洁能源发电成为主流。
3.使能行业绿色发展。工业领域,运用新技术助力改善工艺流程,提高效率,实现绿色制造。建筑行业通过智能化的系统,优化电力使用,打造零碳智慧园区。交通行业通过增加新能源汽车,优化电池结构,打造智能路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通过使用新兴的科技手段,力求实现增加经济活动的同时,减少碳排放,这就是碳手印的核心思想。
2022年7月17日,新一期有关绿色主题的《张朝阳的物理课》直播开课,话题为《热力学和熵》,华为运营商BG CMO宋晓迪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分享了几个真实的“碳手印”发挥使能效应的案例。
湘钢启动的湖南湘潭智慧钢铁5G项目,这个项目使用了包括5G无人天车远程操控、5G AR远程辅助等。通过采用数字化通信技术,帮助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工人就可以坐在舒适的空调办公室进行远程操控;同时还有效提高了钢材的良品率,减少了原材料浪费。预计未来三年每生产一吨钢铁的碳排放可以降低5%。
海螺水泥集团打造“智能工厂 2.0”。通过使用无人机 AI爆破巡检、地形采集,现场人员在危险区域的工作量降低了90%,并提升了3~4倍的巡检和监控效率;在矿区采用无人矿卡,运营效率提升了10%、矿区运输产生的碳排放下降了19%。
宋晓迪表示:在碳手印的使能作用下,绿色与发展将不再是矛盾体,绿色将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持续发展将点亮更为绿色的未来。在数字经济时代,ICT技术会像一股春风,吹绿各行各业。
在瑞士,无人机捕捉高分辨率数据,通过5G网络传到云端进行农田数据分析,准确识别和定位杂草和虫害,有针对性的进行喷洒杀虫剂和除草剂,节省农药的使用达90%。
所以,能看出来,绿色与发展并不矛盾。发展的眼光看降碳,ICT创新必不可少,ICT行业到2030年需要至少减碳45%。同时,降碳亦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必须要聚焦“能效第一”,兼顾发展和降碳。
碳中和是一场马拉松,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肯定会有很多的办法,改变能效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因此,ICT的创新价值将得到最大化,充分平衡发展与绿色的关系,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充分发挥碳手印的使能效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