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宋嘉华 洪淑珍 王丹
8月29日,开学在即,江西省于都县罗江乡在文明实践所举办了首届主题为“正青春·向未来”的青年学子座谈会。全乡18名新考录以及在读高校院校的学子参加了座谈会。
“我们在通过自己努力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常念家乡情谊,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座谈会上,罗江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在读博士陈习明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
座谈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一次次碰撞,心灵的涵养一次次升华。中组部挂职干部、罗江乡副乡长聂煦东结合自身经验告诉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要有底线思维,在努力打好专业基础后积极投身课外活动,拓宽视野。同时他鼓励大家做任何事都要对自身有要求,尽可能去功利化、注重参与的过程,并及时进行自我反馈。
随后,学生代表们分别关于如何看待做兼职、如何选择感兴趣的专业、不同院校专业对于未来就业影响发表自己的见解。“今天的座谈会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顺应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打好专业基础,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陈观华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哥哥姐姐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后续的努力学习积蓄了力量,期待哥哥姐姐明年再来看我们。”在于都县罗坳镇三门中学,九年级学生赖佳怡深有感触地说,7月10日至7月19日,清华大学探微书院支教项目“探育微书”旗下的“探遇三门”支队为她们带来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支教内容,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多维度拓宽学生视野,并为部分较难科目设置答疑课,部分科目实行走班制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多元丰富。“哥哥姐姐说,主谓宾就像我们房子的框架,定状补就像给房子装修一样。原来语文和我们的生活如此贴近。”14岁的余萌高兴地说。
八月初,在送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一大批支教团队后,于都又迎来了上海交通大学“以江西于都为例看老区变化”实践团队。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幅幅油画与图片、一件件实物与文献、一个个沙盘和雕塑,让每一个学子热血沸腾;在于都硒博馆,面对琳琅满目的富硒产品,学子们亲身感受到于都牢记嘱托、尽锐出战,将“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殷殷嘱托落到实处的伟大实践;在梓山镇潭头村,聆听了潭头村从昔日的“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到如今“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潭头村的沧桑巨变后,每个学子唏嘘不已……“段奶奶不仅是于都的红色名片,更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聆听了车溪乡民政所长郭湖北深情讲述段奶奶的故事后,实践团队队长李驰说。
“我们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交流指导等多种形式,在吸纳英才的同时培育各领域专业人才。”于都县教育科技体育局负责人谭晓红介绍说,近年来,于都县围绕“长征文化、富硒产业、时尚之都、体育融合”目标,打好传承红色基因、根植富硒沃土、搭建时尚基地、培育体育人才“组合拳”,为建设富强美丽平安幸福于都奠定人才基石。
审签:郑少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