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花炮队队员们在训练中。
“13号,进炮得分!”
随着一声划过绿茵场哨声,清远连山花炮队的压哨一“炮”,将场上的比分锁定为21比8。队员们兴奋地抱成一团,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欢呼之中。
在日前举行的广东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连山花炮队以五战全胜、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花炮项目冠军。
民谚有云:三月三,抢花炮。所谓“抢花炮”,是流行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东方橄榄球”之美称。
在粤北,这项运动同样深受壮族、瑶族、汉族等各族人民的喜爱,它既是连山民族传统体育的王牌项目,也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前,连山花炮队就已经五度捧起全省大赛的冠军奖杯,队伍的经历还成为电影《抢花炮》的故事灵感来源,多名队员在影片中“本色出镜”,让抢花炮被更多人知悉和了解。
再次率队夺魁的队长李代永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海南——明年,他希望能带着连山花炮队,站上全国“抢花炮”的最高领奖台,将这一份凝聚在拼搏中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传递下去。
粤北最“热血”的运动
“花炮是粤北最热血的运动,是实打实的身体对抗,是胆量与力量之间的博弈!”
一提到花炮,连山花炮队二队队长、壮族小伙蒙鹏就止不住兴奋起来。他告诉记者:“我们这里许多孩子从小都有一个‘花炮梦’,要是能加入花炮队,心里可得意了!”
在蒙鹏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到“三月三”,全村的人都会出门争相围观抢花炮。随着缠上红丝带的饼状“花炮”被火药轰上天空,来自各村的抢花炮高手便立刻掀起抢夺热潮。他们要通过相互配合,一路突破其他选手的层层堵截,将花炮安全护送到本村祠堂,才能算抢炮成功。
抢花炮的第一炮也叫“头炮”,谁先拿下,就寓意着他所在的村子这一年会风调雨顺、事事如意,故而第一炮的争夺也最令人瞩目。“谁要是抢到了‘头炮’,那可是很了不得的荣誉!”蒙鹏兴奋地对记者说。
抢花炮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列为比赛项目,此后,竞赛规则、使用器材都在不断进行改进,花炮本身也从铁制炮头被改成了彩色橡胶圆饼,使得比赛在保留快速、激烈对抗的特点之上,又提升了观赏性和安全性。
不过,无论规则如何调整,在蒙鹏和他的队友们心里,“头炮”总是最重要的。抢花炮既是民间习俗,又是特色运动,一枚小小的花炮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也承载着不服输、不低头的勇气和血性。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清远连山花炮队才能在比赛中屡战屡胜,在广东所向披靡。
然而,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在这支常胜队伍的主力成员之中,有10人年龄超过30岁。队员们来自壮族、瑶族、汉族等各个民族,有的是学校老师,有的是企业员工,最年轻的新人、壮族小将黄甲威只有17岁,刚刚高中毕业。尽管年龄差距大、背景各不同,他们却因为花炮走到了一起,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训练,磨砺技艺。
另一名队员蔡常焜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为了本次全省运动会,他毫不犹豫地放下了公司事务,全身心投入比赛。对此,他很淡然地解释道:“钱什么时候都能赚,但全省大赛4年才有一次,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蔡常焜最享受的是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瞬间,“抢花炮是勇敢者的游戏,超级霸气!”他还说,每当他和兄弟们在场上拼尽全力时,就能体会到一种“团魂”被点燃的感觉,特别令人感动。
永不止步的“拼命三郎”
除了共同的集体荣誉感与传承花炮文化的使命感,连山花炮队的骄人战绩背后,还少不了一位“元老级”人物的守护——他,就是今年已经41岁的队长李代永。
记者造访时,正赶上花炮队午休放饭时间。刚刚还在训练场上号令众人、高声怒吼“上强度!”“莫怕!”的大嗓门硬汉,一下子变得柔声细语,判若两人。
黄甲威这样形容他眼中的李代永:表面上要求严苛,不留情面,但其实内心柔软,每次上场前说得最多的话,永远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护,不要受伤”。
李代永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开始接触、学习抢花炮,从1999年起就一直活跃在各类赛场上。20多年来,他曾代表广东出征过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代表清远参加过6届全省赛事。虽然已经过了上场的黄金年龄,但凭着丰富的经验与过人的技术,他依旧是全队无可替代的主攻手。
这名全队资历最深的老将,喜欢以“老Boy”(老男孩)来形容自己。他最难忘的一场比赛,莫过于2011年全国大赛的一场积分战。当时,他们与全国花炮劲旅宁夏队狭路相逢,对方不仅训练有素,而且个个人高马大,甚至拥有身高达到2米以上的大块头选手,这和队员平均身高仅为1.7米的广东队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赛前并不被人看好,但李代永率领的广东队却拼抢得格外勇猛,最终以一分的优势险胜对手。他清楚地记得,那次比赛中,“每次进炮得分,都是靠飞扑冲进去的。”打完40分钟的比赛,全队队员的膝盖、胳膊肘几乎都挂了彩,李代永更是多了一个外号——“拼命三郎”。
作为肩负着“传帮带”重任的团队核心人物,李代永每天都会和队友反复练习传接、滚翻、拦截等技术细节,通过无数的练习和实战检验各种战术效果。他说,只要还能跑得动,他就一直会“抢”下去,永不停息,“直到60岁。”
赛场之外,李代永是连山民族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队里好几名主力都曾是他的学生。他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探索,把改良后的花炮、陀螺等特色运动项目带进校园,让学生们在锻炼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李代永看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键在于青少年的参与。“希望孩子们不要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花炮梦’,也祝福他们有一天能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花炮梦’。”李代永说。
南方日报记者孙羽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