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忌日。每年的这个日子,各大读书app上就要花式推送“中国育儿宝典”——《傅雷家书》。
在国人眼中,傅雷是一个最擅长培养孩子的父亲:傅雷的长子傅聪是国际知名钢琴家,次子傅敏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傅家占全了——最高目标是名利双收,下限是捧铁饭碗。
不少父母将《傅雷家书》奉为圭臬,在其中寻找教子的方式,也对号入座,透过深情的字句,理解天下父母“为子女计深远”的苦心。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
“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钱不够用,望即来信,不能因之在伙食上节省!千万千万!”
“汉魏人的胸怀比较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古之下,犹令人缅想不已。”
父亲爱子,情深如许,山河亦为之动容。这个父亲多么擅长沟通、灵魂多么丰满!记得某乎上有个经典问题:拥有很酷的父母是怎样的体验?傅聪如果把家书粘贴上去,肯定点赞无数。
可细读那些家书,又觉得细思极恐。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
“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那么相似呢?”
这些话真不是客套。事实上,《傅雷家书》背后另有隐情,确切地说,是字字血泪。
傅家,是真正的“PUA家族”,极端的家庭教育毁了三代人的幸福。
傅雷,1908年生于浦东南汇县。生在蜜罐中,长在苦水里。他爹是地主,家业兴旺,辛亥革命时被歹人所害,进了监狱。
他是家中长子,当时只有四岁,下面有二弟一妹,上面有年仅24岁的母亲。
母亲是个刚毅的人,眼见丈夫入狱,多方奔走求救,无暇顾及家中四个孩子。
弟弟妹妹年幼,无人照管,陆续死去,傅雷的父亲入狱三月,出狱不久也没了性命。
傅雷出生地
一个好好的六口之家,突然只剩下孤儿寡母。
母亲大受刺激,此后余生只剩下两个念想:为丈夫报仇雪恨,将儿子教育成才。
傅雷的人生,从此上了枷锁,七岁,他在家塾读《四书》《五经》,又学英文和算术,课业繁重。
母亲的教育理念很超前,教育方式很传统:老师在孩子前面教书,她拿着藤条旁听。孩子走神,她负责打。
小孩读书累了,就想早点睡觉,母亲不许。一天傅雷睡早了,梦里肚子疼,醒来看见母亲站在身边,举着蜡烛,把滚烫的蜡烛油滴在他的肚子上。当时的场景,惊悚盖过了疼痛。
一年只放三天假,傅雷总想偷溜出去玩。一次被母亲抓到,直接被押送到池塘边。母亲说,儿子不争气,还不如淹死。
傅雷和母亲
傅雷从此有了PTSD,再不敢放松学业。他骨子里相信,母亲真的敢把他淹死。
这样一个母亲,孩子多少会有些恨吧?可傅雷没有。因为母亲她是那么可敬,那么不容易。
她生小病不请大夫,只是硬扛;她失眠就在夜里做活,不浪费一分钟时间;她有脚气病,脚肿得穿不上鞋,还要管乡亲们打架吵嘴、募捐请愿的琐事,从不在人前示弱。
她坚强勇敢,乡邻称颂;她爱子如命,教子严苛。她的一生严肃而伟大,尚在人世就活成了一尊圣母像。
傅雷母亲
而国家多故,生活堪虞,母子相依为命十六年,傅雷怎么能不爱她、依赖她、效仿她?
尽管童年只见愁容,不闻笑声;尽管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反封建、闹革命,屡次被学校开除;尽管19岁远逃巴黎,可傅雷深知母亲的伟大。
傅雷在法国
做船想母亲,睡前想母亲,做梦梦到母亲。每一次他想熬夜、想放纵、不想学习时,就想到母亲的谆谆教诲,然后强制自己做一个起居有节、饮食有度、勤奋好学的人。
傅雷的一生,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可在他前方三步,永远有母亲。
母亲对傅雷的影响持续了一生,像一种特殊的病毒,蔓延至他的每一根血管、每一条神经。长大后的傅雷,成为了母亲想要的儿子。
23岁,他学成回国,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
24岁,他和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人生转了两轮,他就成家立业,受人尊重,达成了中国父母对孩子期待的下限。
母亲操劳一生,娶了儿媳妇不久就去世了,想必可以含笑九泉。
母亲走后,傅雷承继了母亲的生活态度:严谨、勤奋、耿直,强迫症非常严重。
家里有一排暖瓶,壶把必须一律朝向右边,灌水要从排尾的暖瓶开始罐起,灌反了他就要生气。
家里的日历只有保姆能撕,妻子和儿子都不能动,动了就会受到责罚。
他极少夸人,某次夸了杨绛一句,杨绛谦虚了一下,他当场翻脸。
和朋友打牌,他从来不玩“技巧”,以至于他的牌被别人猜得一清二楚。他输了牌就生气,撂脸子,摔牌,久而久之,他一个牌友都找不到了。
不过,这样严谨、不转圜的性格,对他的事业助力非常大。他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且眼界开阔。当时中国缺少法国文学作品,他就动手翻译。
他给自己规定,每日翻译不超千字,务求字字珠玑,句句妥帖。他的一生,以“龟速”翻译了33部名著,语言精练,措辞巧妙,后人无出其右。
还记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篇一句,他翻道:“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一句封神。
而别人只能翻出:“屋后江河咆哮,向上涌动”。
他对文学深有研究,对音乐、美术也颇有造诣。他说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华彩胜过了骨干;关注莫扎特的苦难和殉道精神;赞美达芬奇是温婉慈祥的诗人。
他给人间留下许多珍贵的文艺评论,为那个动荡时代的懵懂群众打开一扇艺术之窗,更为教育儿子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做好了完全准备。
令人恐惧的是,每当他教育孩子时,就犹如被当年的母亲“附身”。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话,用在傅雷身上再合适不过。他成为了他的母亲。
他学着母亲,让孩子们接受严格的家教。傅聪和弟弟极小时,喜欢听大人聊天,被明令禁止。一次他们偷听父亲和客人说话,被父亲当场发现。
父亲马上终止谈话,把孩子们骂得狗血淋头。那两个客人就是钱钟书和杨绛,眼看着小孩被骂得哇哇大哭,夫妻俩尴尬得脚趾抠地。
后来傅聪稍大,傅雷发现他拥有“绝对音准”,非常惊喜,立志将孩子培养成钢琴家。
他学着母亲,从紧巴的家用中抠出学费,给傅聪租钢琴、请名师,不计成本。
他也学着母亲,在孩子不小心弹错音时,一拳打得7岁的儿子眼冒金星。
扇巴掌、上藤条、罚跪,都不算什么,某天傅雷心情不好,对傅聪的练习曲不满意,抓起一个盘子就摔到傅聪脸上,给孩子的鼻子留下永久的伤疤。
傅聪反抗时,父亲的惩罚会变本加厉:把他打得满身淤血,捆在树上“示众”。门外都是老邻居,傅聪社死无数次,终于成了勤奋的“乖孩子”。
同时,对于小儿子傅敏,傅雷几乎没有培养过。
傅敏小时也喜欢音乐,和父亲说想拉小提琴,父亲想都没想,就告诉孩子:你不是那块料。
傅敏初中时,有机会考音乐学校,母亲、老师都没意见,是傅雷出面阻止,说家里供不起两个学音乐的孩子,你也没那个天分。我看你当个老师挺好的。
傅敏大学成绩优异,从外交学院毕业,因为环境原因,暂时在中学做英语老师。傅雷的朋友想找他去做文艺杂志,又是傅雷出来阻挠,说傅聪现在干得挺好,你别让他分心了。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之一,莫过于父权家庭的孩子被父亲设限。这样的孩子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和机会。
很多年后,傅聪成了优秀的钢琴家,傅敏爱上了初中英语教师这个职业。他们都从事业上获得了幸福。可是,那本不一定是他们最初想要的人生。
他们原本有机会更加健全、幸福,而父亲却为自己残害孩子灵魂的行为沾沾自喜。他们受尽苦难,只好原宥了父亲的暴力、武断、残忍,学会自洽和宽容。
他们不是圣人,他们只是明白人。他们懂得,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和过去和解,别无他法。
如今再读《傅雷家书》,就像破译一个密码本。
“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逝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
令人窒息的管教。
《傅雷家书》像是一本傅家编年史,将祖、父、子三代的原生家庭悲剧藏在字里行间。读者看到了暴力、爱、世俗的成功,纠缠的好与坏、苦与乐让人不知如何是好,遑论亲历者。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傅雷一家是“鸡娃”成功的表率。他们的成就令全国人民羡慕,父子三人年老之时,大概也不后悔当年吃过的苦。
这让人想到郎朗。刚成名时,郎朗接受采访,说自己小时不愿练琴,父亲就让他跳楼。他后来成了钢琴家,很感恩父亲当年的“逼迫”。
郎朗和父亲
为父母者,管教二字,属实难以拿捏。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是捧着红心,撞着南墙,想让孩子获得最大的幸福和成就。用力过猛,也可理解。
为人父母实难,为人子女亦多艰,但愿天下的父母和子女能互相理解,互相原谅,彼此认可,获得内心的自在和幸福。
但愿那些无法与原生家庭和解,活在孤苦和怨愤中的人,能睁开眼睛,多看看世界之大;能逐渐自洽,忆起初心,找回“赤子”的状态。
因为傅雷有一句话,还是说对了: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