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赖圣坊 李兰芳
初秋时节,走进大山深处的上犹县紫阳乡长岭村,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含苞待放的梯田和翠绿的油茶山,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衣。
粮食连年丰收
在多年前,长岭村因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薄弱等原因,多数村民只能外出“讨生活”。
老党员、老组长刘向东正在自己的农田里来回穿梭,忙着给晚稻施肥除草。望着长势良好的禾苗,刘向东自豪地说道:“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里兴修了灌溉水渠和机耕道等设施,今年的旱情对我们组影响并不大。”
据了解,今年来,长岭村积极实施惠民利民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了7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村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推广种植双季稻之初,面对群众的畏难情绪和质疑,该村创新工作方法广泛发动群众,通过群众代表大会、乡间夜话、上户走访等方式,站在群众的立场宣讲双季稻的补贴政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算清经济账,不断提高群众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实现粮食生产再突破。
产业蓬勃兴旺
吃过早餐,趁着天早凉快,脱贫户王石娇扛着锄头,上自家的油茶山翻土、除草。“油茶低改不仅能提高油茶产量,实现自足外销,还能享受产业奖补。”王石娇高兴地向笔者介绍道。
紫阳乡素有“油米之乡”的美誉,人均拥有油茶山5亩,沃田1亩。油米产业作为该乡传统优势产业,如何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是紫阳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前几年的劳动力调查中发现,该乡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就业渠道单一,以外出务工为主。“了解到村民在家无事可做后,乡村干部暗自下决心,必须要在家门口发展合适的产业。”长岭村村支部书记刘勋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
近年来,长岭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巧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契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向上向下延伸全产业链,合理布局乡村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食用菌基地和蔬菜大棚建成;2020年,温氏生猪养殖基地正式投产,湖羊养殖基地正建待产。猪肥、羊壮、油香、米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近一半的劳动力回乡发展,“产业发展起来了,让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仅更方便照顾家里,收入也没有降低。”常年在蔬菜大棚务工的吴雪莲高兴地说道。
乡村宜居宜业
之前的长岭村,村容村貌杂乱无章。通过常态化开展“乡间夜话”,乡村干部了解到群众对拆除杂房、美化环境呼声很高。该村立即行动,对村庄全域推进环境综合整治,逐步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区域范围干净整洁有序。
积极探索“物业进乡村”治理模式,实现“四包”责任制,常态化治理生活垃圾,和保洁公司签订合同,制定垃圾定时清运制度,细化考核细则,明确乡村干部、扶贫专岗、保洁公司、保洁员的责任。建立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模式,全力推进、全域整治、全民参与深化环境整治大力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村民门前屋后庭院变得干净整洁。常态化开展“十星文明户”评比和“五净一规范”评比,不断提升群众综合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美化人居环境上发力。2022年3月,长岭村在全市赣南新妇女运动中被评为“清洁家园”示范点。
清爽的秋风里,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长岭村徐徐铺开。
审签:朱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