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五邑大地方圆9500多平方公里,在这片厚土上孕育出了无数人杰,也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一块宝地。
在近代就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陈伯坛。他是岭南著名伤寒学派的鼻祖,也是近代广东四大名医之首。
陈伯坛,出生于1863年,广东新会县人,字英畦,原名叫陈文炜,伯坛是他参加乡试时用的名字。
陈伯坛家世显赫,陈家一门祖上出过二丞相八太师,他的父亲虽然是五品文职官员,但是家境清贫,陈伯坛是家中长子,自小就聪颖过人且勤奋好学,他的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
他也不负父亲期望,在21岁时中了秀才,31岁时又以乡试第七名的成绩中举。
过后,因其父去世,他在家居丧,没有参加会试,后来科举制废除,他如当时很多文人一样,有着“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信念,于是不再追求仕途,转而立志行医。
由于陈伯坛文化功底深厚,他很快就将《伤寒论》《内经》《难经》《金匮》等中医典籍掌握融会贯通了,加上他曾和前辈陈维泰学习,精通阴阳玄理和六经奥旨,于是便自成一家,于1899年在广州书坊街正式开馆行医。
陈伯坛出身寒门,深知民众疾苦,所以他看病只收取2毫钱的诊金,这样即使再贫困的人也能看得起病。
由于他医术精湛,每天他的医馆前都是门庭若市,找他来看病的人不计其数。
他对病人都是一视同仁,看病从不辞辛苦,为了方便无法出门的危重病人,他通常都是在下午出诊,甚至多付工钱请了四名轿夫,就是为了给病人治病争取时间,他对于自己的名声也很是珍惜,从不做用名换钱的事情。
陈伯坛对于仲景医学非常精通,他善于应用经方治病但是又不拘泥于古训,他一般不在意剂的大小,而是关注疗效。
他用药主张用猛药,对于确诊的疾病,很敢于大胆下药,用药剂量多时可以一剂有三四斤,但是处方中药的味数却不多,用药虽然简单但是疗效突出,每下方都能收到奇效,所以民间称他为“陈大剂”,这个名号至今还在广东、香港和海外流传。
1905年陈伯坛治好了两广总督岑春煊母亲的疾病,从此深获岑春煊一家的信任和高度认可。后来,岑春煊便聘请陈伯坛担任他在广东开设的广东陆军军医学堂的中医总教习,并任中医主任。再后来,他又被聘为广州中医夜校主任。
从此,他就在白天出诊,到了晚上去学堂授课,主讲的就是他精通的伤寒课,并且有着“仲景再生”的称号。
1925年,他和全家前往香港定居,在香港挂牌行医,因其颇有盛名,很快就闻名于香港,每天求诊者人数众多。
陈伯坛一生都在精研仲景伤寒论,他还将伤寒论结合广东等地的气候、物产、习俗等实际情况,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提出了精、警、整、醒四字研究方法,让伤寒论能够更加适应当地的百姓。
他写作完成了《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要略》《麻痘蠡言》共80多万字的专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尤其是《读过伤寒论》和《读过金匮要略》这二本书,对原书的各条、各证都逐一给予了阐释,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