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国际传播和外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关注并不断深化国际传播研究,有利于拓展外语学科的发展路径,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已成为外语学科发展的新趋向。
纵观历史,我国外语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始终走在时代与高等教育的前列,并且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事实上,创建于1862年、以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目的的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于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这才使得京师大学堂真正成为中西并学的一所高等学府。除经史、数学、化学等外,它还设有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课程。当前,在我国众多一流高校中,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其外语学科几乎都是学校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已经从过去由单一的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等不同语种的划分,走向了更为系统的规范性分类。它目前涵盖五大研究领域,即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这一分类打破了语言的界限,以研究内容为导向,聚焦外语的专业性特征,符合外语学科的学科特点与现实需求。
新时代为学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对话日益增多,注重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对外传播能力,培养优秀的外语传播人才,是外语学科回应时代之问与国家战略之需的历史使命。这推动了国际传播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新的研究领域。
加强国际传播领域研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外语学科具有对外交往的学科优势。注重加强国际传播领域研究,既可以促进人类思想的多向传播,也可以推动知识分享、促进相互融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国际传播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国际传播研究主要是借助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既研究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如何传播到国内,也研究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到国际社会。这就意味着,研究者既需要将外语作为表达的工具,也需要了解彼此国情乃至世界的文化。因此,外语学科应承担学术责任,发挥重要作用。外语学科的国际传播研究,应当注重研究如何通过外语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说,现有学科研究方向仍然无法完全囊括目前热议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重要议题。例如,讲好中国故事,单靠翻译还远远不够。翻译只是媒介,是站在讲故事的人与听众之间的“传声筒”。外语研究者不仅要主动成为“讲故事的人”,而且要善于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多年来我国外语学科一直在对外传播和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了众多国际传播界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外交官、驻外记者等。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好发挥外语学科的能动作用,近年来很多高校也以外语学科为依托,成立了中国形象研究中心、翻译与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中国外文局也专门设立了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研究院等。这些都说明国际传播与外语学科的内在关系源远流长、愈加密切。
加强国际传播领域研究,既是对外语学科内涵的深度拓展,更是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的使命所在。为此,外语学科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党和国家新的发展阶段再立新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体系的改革与重构研究”(21AYY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