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山阳高平人,在今天的山东济宁微山县。
他祖上即在汉朝为官,多人位至三公。他父亲王谦曾担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想和王家攀门亲戚,把自己两个儿子介绍给王谦,王谦不同意,可见人家老王家心气、地位之高。
董卓作乱,汉献帝西迁,年少的王粲跟着到了长安,恰巧被左中郎将蔡邕发现了,觉得这个少年不简单。
蔡邕那时已经是知名学者了,经常门前车水马龙,家里宾客满堂,热闹得很。
这一天,仆人通禀说,有个叫王粲的少年来求见。蔡邕听了,也顾不得身边的宾客了,倒穿着鞋子就去迎接。
众人想,蔡大人这么紧张,应该是个什么大人物吧,等到见了大失所望,竟然是一个年纪轻轻、身材矮小的少年。
蔡邕解释说:“此乃王畅之孙,才华出众,我比不过他。我家里的藏书,都应该给他。”因此,王粲很早便小有名气。
十七岁的时候,王粲被官府征辟做官,但他认为时局不稳,不愿为官,转而投到荆州刘表门下,说起来,刘表也是高平人,俩人还是老乡。
不过,刘表一见王粲,便不是很满意。
史料记载,王粲生得其貌不扬,而且体弱多病,刘表形貌雄伟,被时人称为“八俊”之一,对王粲便有些看不起,未加以重用。
刘表去世之后,幼子刘琮继位,这时王粲极力劝刘琮归降曹操,刘琮也真这么做了。
曹操得了荆州,听说此事,将王粲封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曹操大宴群臣,王粲起身为曹操祝酒,说了一番恭维曹操的话,看得出,在政治上,王粲是比较积极拥护曹操的。
魏国建立,王粲担任侍中,他博闻强志,别人问什么,他都能答上来。
当时时局动荡,很多旧的典制都失传了,王粲便主持参与重新制定制度。
当时东汉末年,玉佩断绝不见,而王粲识得旧时的玉佩,命人复做之,后来晋代的玉佩是按王粲当时设计制作的。
王粲能做到这些,与他的超强的记忆力有关,可以说是当时的超级大脑。
有一回王粲与别人一同出行,道边有块石碑,大家一起读了一遍,同行的人问王粲,“你能记住碑上的文字么?”
王粲答:“可以。”说罢他转过身去,把石碑上的内容一一背了下来,一字不错。
还有一回,王粲看人下棋,下着下着一不小心,把棋子给拂乱了,众人正在争吵怎么摆,王粲说:“不用急,我给你们把棋局摆回去。”说罢,便把棋局给复盘摆好了。
下棋的人不信,说王粲你这是吹牛。
有人用布把棋盘盖住,另拿一副棋盘说,“你拿这个再摆一遍。”王粲三下五除二,又把棋局排好了,众人这才信服。
王粲写文章,总是下笔即书,不用修改,常让别人以为他是深思熟虑的,细观其文章,想要超越也很难。
当时魏国钟繇、王朗虽为名臣,但在写朝廷奏章这方面,都自叹不如。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征吴,二十二年春天,死于途中,享年四十一岁。
生前,王粲与曹操父子关系都很好,特别是曹丕,极为要好。
王粲去世,还是世子的曹丕,带着一帮朋友来给王粲送葬。
曹丕对众人说:“诸位,王粲这个人,有个爱好,就是喜欢听驴叫,咱们来给他送葬,不要全是悲悲切切的,这样不好。不如大家每人学一声驴叫,来送别他。”
说罢,曹丕和众人果然每人学了一声驴叫。
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伤逝篇》,不知真假,但确实挺意思的,也可以见得出当时文人的一番圣景,建安七子的声名也赖曹丕的文字得以流传下来,至少他们是彼此理解和体谅的吧。
注:这个典故叫做“驴鸣送葬”。原文: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今天的故事先讲到这里,下一期,我们讲一讲王粲的文学成就,只讲人不讲诗词,怎么算讲过建安七子呢?
让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