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业务组李嘉裕:
不畏前路,信念使然。如果再让李嘉裕选择一次,他还是会毫不犹豫选择从事殡葬行业。从业14年, 承受不少压力,他如今坚信:“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将‘灰暗阴冷’的标签摆脱掉。”
说破嘴皮子终让家人答应他入行
李嘉裕的信念起于2008年。那一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广州街坊们纷纷慷慨解囊,到广州市慈善会捐款,当时在市慈善会当志愿者的李嘉裕日以继夜地工作,从中体会到民政工作的深刻意义,所以有到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工作机会时,他毫不犹豫就报名了。
李嘉裕的家庭传统观念很强,对于他要到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非常不理解,质疑声四起,但李嘉裕丝毫不为所动。他从家中长辈开始逐个“击破”,嘴皮子都说破了,长辈有所动摇,答应让他“尝试一下”。
从事殡葬行业首先要克服来自内心的恐惧。他至今对14年前跟着师傅去接运遗体的经历记忆犹新。这段经历让李嘉裕感觉到,我们要更好地珍爱生命,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为社会增添一份力量。
14年来,李嘉裕待在业务部的时间最长,负责洽谈殡葬业务。他说,逝者家属面对他时普遍有所忌讳。“走路会前后脚,我们相互不会触碰,更不会握手”。但李嘉裕从不吝啬“走近一步”,家属落泪时递上纸巾、业务咨询时端上一杯水,告别仪式上看到逝者衣服有些皱褶第一时间去整理。李嘉裕认为,周到服务总会赢得家属的尊重,他也能从家属逐渐变得有温度的眼神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不在意别人对我职业有何看法”
李嘉裕说,殡葬从业者在服务过程中会触及心理抚慰。“专业名词叫哀伤抚慰。家属对逝者有多不舍,表现为怀念、失落、愧疚。有些家属一时不能接受亲人离世,情感需要宣泄的出口”。有时,李嘉裕要承受家属的情绪,对他们进行抚慰。“倾听是业务员与家属之间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唯有倾听,家属的情绪才有出口。”李嘉裕说。
李嘉裕是学计算机出身的,原本跟殡葬行业“八竿子打不着。”2020年,广州市自然人“身后事一站式联办”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李嘉裕学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针对办理业务过程中,家属办理逝者身后事时可能会遇到的痛点,如何提高系统使用的便捷性,同时参与平台上线的优化,他都提出过建议。
李嘉裕是个信念感十分强的从业者,他说:“在中心工作半个月后,我已经彻底认可我的身份,别人对我的职业有何看法,我都不太在意。”
“对家人负责,不良情绪不带回家”
殡葬行业是一份处处折射人间温情的职业。今年4月的一天,小姑娘小琴(化名)蹲在殡仪馆门口,被保安发现。李嘉裕见到她时,看到她很瘦弱,双目无神,在黯然流泪。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李嘉裕才得知,小琴年仅16岁,因为母亲离世,家庭又发生变故,小琴只能孤身一人前来办理母亲的身后事。由于她还未成年,没法办理,十分彷徨、无助。由于情况特殊,李嘉裕主动联系了相关的派出所进行沟通,协助处理小琴母亲的身后事,并将相关情况反馈至属地儿童主任,协助跟进小琴的监护和生活教育情况,他还一直鼓励小琴不能耽误学习。
工作久了,难免会承受负面压力,李嘉裕热爱看书和运动,动静结合,把工作不良情绪消化掉。“我要对家人负起责任,不应该把不良情绪带回家。”李嘉裕说,他保持着一个习惯,回到家见到最亲的人之前,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看起来很讨人嫌,如果是的话就把脸揉一揉,脸色好了才进家门”。
随着人们对殡葬行业观念发生变化,李嘉裕愈加相信:“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将‘灰暗阴冷’的标签摆脱掉的,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想做的事情。”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实习生 张永奇
通讯员 李国全 周琪 林琼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最美基层民政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