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让-吕克·戈达尔去世的消息来得有些突然,令影迷们措手不及,直到我们久久缓过神来——91岁的电影大师真的走了,而且还是以安乐死的方式离开,这很“戈达尔”,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对于电影这个“第七艺术”来说,让-吕克·戈达尔的伟大是足以堪比米开朗基罗的,他对整个世界影坛的影响之深之广,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最伟大的电影人”。今天分享会(公众号:电影分享会)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电影史上永远绕不开的名字。
戈达尔从二十多岁掀起法国电影新浪潮,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斯蒂芬·索德伯格都深受他的影响。世界著名导演特吕弗甚至说:“电影分为戈达尔之前和戈达尔之后。”
这位大师之于电影界,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六十多年的电影生涯,戈达尔为世人留下各类影视作品一百多部。足以展示他对于革命的狂热,对于影像可能性的不懈挖掘,一直延续到新世纪,让他永远活在电影探索的最前沿。
“我们失去了国宝,天才。作为新浪潮运动中最离经叛道的电影人,戈达尔发明了一种绝对现代、极度自由的艺术。”法国总统马克龙为戈达尔写下的悼词,既是对他历史地位的盖棺定论,也是对他一生追求的推崇。
这位出生在巴黎的法国、瑞士双国籍电影人,最后能在罗尔小城的故居里安静离世,也算是保留了独有的潇洒和尊严。
当然,晚年的戈达尔也并非像《解放报》所引述的那样“没有疾病”,在他提交的“协助自杀”的申请中,出示了“身具多种疾病症状”的法律文件,但这些基础病尚不足以让他“病入膏肓”,也让他有清醒的意识来决定自己的身后事:去世后随即遗体火化,不举行任何追悼活动和仪式。
这很符合戈达尔蔑视一切荣誉的做派——上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曾打算授予戈达尔“国家荣誉勋章”,被他断然拒绝了:“我不喜欢什么勋章,我也没有什么功绩。”还有2010年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他同样拒绝亲自前往洛杉矶领奖。
这与其说是戈达尔的自谦,不如说是他一直在挑战自我,挑战全世界,他甚至不满意自己曾做过的妥协,哪怕已经年入花甲,也要用自己的方式重新书写电影史。与这样伟大的目标相比,什么国家勋章,什么终身成就奖,当然都无足轻重了。
他被母亲称“逆子”,却被公认为是一名“挑衅的天才”“狂暴的自我毁灭者”,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研究者和影迷会把《狂人皮埃罗》里的费尔南德视为导演本人的投射——那个在自己脑袋上绑一圈炸药的男人,不就是心底里想要自杀,但又有些舍不得安娜的戈达尔嘛。
这种与生俱来的挑战性,从他离开索邦大学,踏入组建不久的《电影手册》编辑部时,就开始酝酿了。正如马克龙在悼词中所说,“他刚刚在法国电影界崭露头角,就成为了一位电影大师。”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戈达尔就已经用自己的天赋突破了电影的叙事和技法的界限,和特吕弗携手,向传统的“爸爸电影”发起了冲锋。
《精疲力尽》的横空出世,让整个影坛都震惊于这批年轻人的“破坏力”,在办公室好友的帮助下,戈达尔第一部长片作品就足以奠定自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把一个有些庸俗的故事打造成了令人激动的蒙太奇,在打破一切条框约束的同时,开创了“电影现代性”的定义。
正因为有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朗格卢瓦、《电影手册》的老大哥巴赞的提携和鼓励,戈达尔、特吕弗这些“不法之徒”不仅找到了“第二个家”,还掀起了战后电影史上最重要的运动,成为了全世界年轻电影人的旗帜。
从《小兵》《卡宾枪手》《蔑视》到《随心所欲》《狂人皮埃罗》《男性、女性》,短短几年间,戈达尔已经从新锐天才成长为媒体眼中“伟大的艺术家”。他不惧质疑和失败,身上兼具讽刺和优雅、光明和阴郁、沉默与反抗,极其大胆地调用所有电影手法把对爱情的歌颂,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判断,都化作属于自己的流派。
然而,戈达尔“好战”的性格,也让他在上世纪60年代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政治批判之中,他的一些作品既是对个人欲望的解放,也是对集体主义的破坏,累积到1968年,就成了那场著名的“占领戛纳”行动。此后,戈达尔开始拒绝整个法国电影产业,投靠更加“世界化”的革命阵营,以至于身边人都受不了了,离他而去。
对于戈达尔来说,《一切安好》是他政治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法国左派电影的告别。曾经喜欢把抱怨写进台词的戈达尔,此时逐渐把自己的兴趣转向视听技术的可塑性上,甚至从他并不熟悉的电视媒介中,获取各种影像实验的价值,乐在其中。
直到上世纪70年代结束,戈达尔才回到观众面前,用一部群星云集的《各自逃生》,展现出自己依然具有优雅的审美。
到戈达尔人生的下一阶段,《各自逃生》《受难记》《芳名卡门》《向玛丽亚致敬》,他又变得那么自信、洒脱,涉猎丰富,对于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汲取,对于宗教的探究和年轻女性的歌颂,满是活力。
伊莎贝尔·于佩尔、朱丽叶·比诺什、玛鲁施卡·迪特马斯、娜塔莉·贝伊……这些青春美丽的女星,也愿意来陪伴戈达尔,完成他对世界的蔑视,毕竟大师只要稍微显得世俗、商业一点,就足够好看了。
但步入晚年的戈尔达终究还是孤独的,在煌煌巨著般的《电影史》和《12月的自画像》之后,他迅速进入了一个“与电影共度余生”的最终阶段。前者是对西方艺术史的“灵魂捕捉”,后者是对自己的“无情解剖”,戈达尔旁观着这些音画剪辑给观众带来的困惑,那种“催眠”效果正是他希望营造的沉浸感。
《爱的挽歌》《永远的莫扎特》《德国玖零》《我们的音乐》里,都不乏对世界秩序的崩塌、强权的抵触和对人类历史的终极思考,但纯粹在视听感觉上,就足以让人想象一个久违的乌托邦,这一切由外而内的尝试,最终沉淀为《电影社会主义》《永别语言》和《影像之书》。
这个越晚年越孤僻的戈达尔,早已和新浪潮的伙伴们分道扬镳,戛纳首映和新闻发布会更是不可能去的。然而,戈达尔又并非刻意保持神秘感和“老顽固”的印象,正相反,晚年的革命老将也曾张开双臂,迎接最年轻的现代科技,和崇拜他的网友们来一场网络直播,让足以做他孙辈的孩子们,见识下自己是如何挥斥方遒的——
毕竟,能在手机屏幕里向电影活化石打招呼的机会千载难逢,而两年之后,这位穿着绿背心,叼着雪茄的新浪潮老爷爷,就主动“断线”,把整整一个电影时代打包带走了……
1《德国玖零》1960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埃迪·康斯坦丁
豆瓣8.4IMDb8.2
该片是柏林墙倒塌之后纪念新德国1990年之作,讲述了柏林墙倒塌后对德国的影响。
这个时期正是戈达尔的技术走入炉火纯青的时候,戈达尔信手拈来式地旁征博引,横跨哲学、历史、文学、音乐,裁剪出典籍文献、纪实影像、城市遗迹等等素材,画面美得无言,令人惊叹。
2《精疲力尽》1960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珍·茜宝
豆瓣8.4IMDb8.2
戈达尔用先锋的姿态和不得了的态度重新定义了电影。
《筋疲力尽》是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电影潮流,也体现了电影大师戈达尔极尽颠覆的美学风格,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影片的情节极为简单,在结构上存在着大量的呼应和循环,有些回环与呼应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但却像回声一样激荡着观众的内心。
3《女人就是女人》1961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豆瓣8.1IMDb8.0
本片是戈达尔向好莱坞音乐歌舞片致敬之作,是他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也是他与女主角卡里娜夫妻合作的一部电影。
影片的实验性非常浓厚,用色饱满夸张,热烈而显得浮夸,堪称戈达尔作品中饶富生命力、最充满书写影史珍贵回忆的作品。
4《随心所欲》1962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安娜·卡里娜
豆瓣8.5IMDb8.2
这是戈达尔的第三部长篇作品,获得了威尼斯评审团大奖!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如何从一名普通售货员走上不归路的悲情一生。安娜乃至全片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优雅与忧郁,台词间的微妙联系,圣经般的摄影,极简却细节丰富。
戈达尔精确的调度水平可见一斑,完整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是一部非常美妙的电影。
5《小兵》1963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米歇尔·索博
豆瓣7.6IMDb7.3
本片是戈达尔在《精疲力尽》后的作品,因为内容敏感,涉及到60年代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扶植政权的活动,一度被禁。
影片中的布鲁诺明显有戈达尔自己的影子,导演要通过这个在政治理想上摇摆的小人物来讽刺所谓的政治两面性。
影片风格与《精疲力尽》一致,利用无规律的剪切和跳接等自由方式,典型的戈达尔电影。
6《蔑视》1963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碧姬·芭铎
豆瓣7.8IMDb7.3
《蔑视》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婚姻与爱情的电影。迷人地描绘了婚姻的解体。以及滑稽、时尚又美丽的碧姬·芭铎令人无法忘怀。
当时迫于片方的压力,让-吕克·戈达尔在影片拍竣后又补了一场碧姬·芭铎的全果戏——他们投资就是为了这个。
7《法外之徒》1964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多洛雷斯·希钦斯
主演:安娜·卡里娜
豆瓣8.6IMDb8.5
本片是戈达尔最有趣的作品之一。该片讲述亚瑟和法兹是两个对美式文化与美国电影着迷的年轻人,他们决定一起去洗劫奥戴丽有钱的姑妈的故事。
戈达尔编导的这部作品是对美式流行文化以及好莱圬警匪通俗剧的讽刺与批评,片中虽然有帮派电影中的忠诚等主题,但有一种世故与纯真结合的幽默。女主角安娜·卡利娜在片中一派清纯模样,令人印象深刻,她后来成为戈达尔的妻子。
8《阿尔法城》1965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埃迪·康斯坦丁
豆瓣7.8IMDb7.4
戈达尔敏锐的嗅觉自然把握到了20世纪乃至21世纪,人类社会中极权主义的特征。
作为对此的回应,他在《阿尔法城》这部科幻作品中展开了对于未来社会可能形式的幻想。该片讲述了人类早已被称为“阿尔伐60”的超脑计算机完全统治的故事。
9《狂人皮埃罗》1965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
豆瓣8.4IMDb8.2
戈达尔声称该片是他全凭本能拍摄的,直到开拍前两天他还不知道自己打算拍什么。
该片无疑是那个时代一次先锋的影像实验,反意义、反本能、反好莱坞,蕴含十足的革命能量。
该片的基本剧情构架其实复制了好莱坞的“通俗悲剧”,然而戈达尔打破了所有人们了然于胸的规则套路,用他的方式来呈现故事。影片融汇了各种电影类型,同时还充斥着目不暇接的新奇技法。
戈达尔的妹妹看到《狂人皮埃罗》后极为害怕,她把戈达尔的每部片子都看作是他个人信息的传递,而该片的信息便是自杀。
10《男性与女性》1966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豆瓣8.1IMDb8.0
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的作品素以“前卫、难懂”知名,这部拍摄于六十年代中期的即兴剧情片却意外地生动有趣。
并且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些流行想法。讨论到政治、xing、喜剧、乡愁等诸多话题。
11《我略知她一二》1967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安妮·杜普蕾
豆瓣7.5IMDb7.1
1967年,高达回应动荡时代,连续拍下三部政治意味浓厚的作品:《我略知她一二》、《中国女》、《周末》。
《我略知她一二》描写相当一部分法国妇女在那个年代为了应付高额生活费而不得不从事兼职妓女的事实。本片是戈达尔最具有社会学形态的实验片。
12《周末》1967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米蕾叶·达尔克
豆瓣8.0IMDb7.5
戈达尔在1967年拍摄的《周末》是戈达尔所有作品中最难领悟的一部。
思想激进的戈达尔,用这种方式与好莱坞抗衡。因为在他看来,好莱坞电影流畅的剪辑和快速的节奏,是为了迎合观众,进而麻痹观众。
他甚至认为,电影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要反抗资产阶级,就需要把电影的传统全部粉碎。这样不象电影的电影,才使值得拍摄的好电影。
13《一切安好》1972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让-皮埃尔·戈兰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让-皮埃尔·戈兰
主演:伊夫·蒙当
豆瓣7.6IMDb7.3
总的来说,这是在"六十年代之终结"之后的西方社会中,对知识分子的个人生活和时代社会的整体状况的一次双重书写,是对参与的无能和表达与再现的失败的一次痛苦反省。
对戈达尔,这是他对自己此前电影实践的总结,也是为此后新的探索所设立的可能起点。
14《已婚女人》1964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玛莎·梅赫勒
豆瓣7.5IMDb7.2
戈达尔是不会满足于简单叙事的,他开始拿音效、剪辑、文学典故等做实验,片中的采访涉及回忆和童年等话题。
该片讲述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会在虐待她的丈夫和虚荣的情人之间找到矛盾的选择的故事。
15《芳名卡门》1983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安娜-玛丽·米埃维尔
主演:玛鲁施卡·迪特马斯
豆瓣7.7IMDb7.3
这是戈达尔生涯第三期的杰作,获威尼斯金狮奖与技术大奖。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小说《卡门》,在影片中,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展示了他创造性的探索。
16《向玛丽致敬》1985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豆瓣7.5IMDb7.0
这是戈达尔对圣经故事的重新演绎,但影片遭到教皇的谴责。
宗教界的不满主要针对片中的果体镜头,影评界的评价也不一而足,正面观点强调它对人性的歌颂及圣人的平凡性;负面的则指责它乏味做作。
17《新浪潮》1990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阿兰·德龙
豆瓣7.7IMDb7.3
《新浪潮》,正像它的名字,是戈达尔对电影史意义上的“新浪潮”的一次内部翻新;也正像它诞生的时间——1990年,是戈达尔对自己电影探索一个新的阶段的开端。被称为戈达尔九十年代最为引人注目的佳作。
18《爱的挽歌》2001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布鲁诺·帕特祖鲁
豆瓣8.0IMDb7.6
围绕男主未完成的一个关于“爱的四个阶段”的创作而发散出的对各种议题的沉思与观察。通过极高水平的摄影、台词、音效、剪辑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并行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
19《我们的音乐》2004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莎拉·阿德勒
豆瓣8.0IMDb7.6
该片以三段结构寓意人类嗜战的主题。各种文学经典与哲思交汇于此。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圣经。自杀才是唯一严肃的哲学命题。天堂,炼狱,地狱都在人间。
20《再见语言》2014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海洛依丝·戈多
豆瓣7.2IMDb7.0
84岁高龄的戈达尔自编自导的最新一部自定义的剧情片,整片70分钟,气质玄妙。
戈达尔在《再见语言》中,他露出了“戈达尔”的本色,他要用3D解构与否认3D。事实上,他否认了一切: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电影语言,情绪语言。他让电影变成了一团混沌,而混沌才是万物最本真与初始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