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举办的第十四届省运会上,绵阳运动健儿频传捷报,打破羽毛球、射击等多项纪录,最终成功将50枚金牌收入囊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成都和东道主乐山,创造我市历届省运会的最佳成绩。
与上一届省运会的21枚金牌相比,绵阳本届取得的金牌总数实现翻倍,排名跃升8位。对此,市民们竖起大拇指称赞:“绵阳竞技体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金牌从21枚到50枚 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省运会是我省级别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竞争最激烈的综合性运动会。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体局副局长张登才介绍,第十四届省运会的显著变化是只设“金牌榜”,不再设“奖牌榜”和“团体总分榜”,这对于训练基数较大、参加项目较全的绵阳来说不占优势。
为此,绵阳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全力实施金牌战略,对重点项目、重点队员按照一队一策、一人一策、精确训练、精细保障的要求,逐一制定训练方案,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
早在2018年,在对第十三届省运会进行总结表彰的大会上,我市就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把握省十四运会新变化、新要求,科学制定了省十四运会“三步走”备战工作方案。
在2018-2022的新一轮备战周期里,市教体局将省运会的参赛项目在66所优质中小学落地生根,组织学生积极备战,并从组织管理、基本条件、训练过程、竞赛成绩、人才效益等方面加大对县市区、直属学校的竞技体育工作进行考核,再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青少年业余训练过程性投入和政策上的优惠。
在各方面的全力保障下,我市运动员参赛、训练热情极高,注册人数位列全省第二位。2021年四川省锦标赛是省十四运会前的亮相赛、资格赛,绵阳运动员取得42金、68银、75.5铜的较好成绩。我市随即召开专题会议就各项成绩进行深入剖析,这为夺取省十四运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年以前,绵阳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开设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等21个项目。新一轮备战中,绵阳以逐步完善青训体系为目标,实施“扩容增项”,增设了轮滑、自行车、帆船帆板、滑雪等项目。尤为可喜的是,尽管是新增项目,但我市均有金牌“入账”,特别是轮滑项目取得4金2银3铜优秀战绩。
金牌运动员从少数到常态 绵阳体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培养体系
其实,不仅仅是省运会。今年开年以来,绵阳体育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
2月6日,绵阳籍球员张琳艳贡献关键一球,助力中国女足在亚洲杯夺冠;
2月11日,绵阳姑娘黎禹汐出征北京冬奥会钢架雪车项目,成为绵阳冬奥第一人;
8月10日,绵阳16岁学子陆定克在全国青少年射击比赛决赛中连追六发逆袭,斩获10米气步枪全国冠军……
此外,绵阳还有乒乓球女子世界杯女单冠军朱雨玲,国际乒联青少年巡回赛女子团体冠军、双打季军纪竺君等,以及田径牟春俊、武术散打尤雄等一批全国冠军。
为何这么多绵阳健儿能在国内外大赛上屡获佳绩?答案是四个字:体教融合。
绵阳的体教融合起步早,融合深,从体制机制到人员、训练,这是一场深度融合。2012年以来,绵阳加快了融合发展的步伐:实施专业教练驻校施训,对学生实行“教师+教练”的双重管理,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通过建章立制,组建管理团队,尝试与优秀专业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合作,提升绵阳青训竞技水平。可以看到,绵阳目前已初步形成市县联办、市队校办、体社合办的多重培养格局。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绵阳进一步探索出“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模式,让每一所学校的特色项目更加凸显。比如因张琳艳而名声大噪的江油一中,其特色项目正是女子足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沉淀,它已经建立起小、初、高的青训选拔培养体系,形成了浓厚的足球文化和氛围。因此,不仅张琳艳,江油女足先后向女足专业队及国家女足梯队输送了二十多名优秀队员。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昭表示,体教融合这一模式,夯实了我市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本土运动员,并逐步建立起独具绵阳特色的运动员选拔、培养体系。未来,绵阳将继续走深、走实体教融合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来源:绵阳教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