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及家属,提高患者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了解并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9月16日上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在综合楼一楼大厅举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规范化治疗的科普宣讲和义诊活动。
血液科多名医护人员参加了义诊活动。专家们在义诊中针对老百姓对白血病的恐惧心理进行了耐心详细的疏导和宣教,让广大慢粒患者了解到慢粒“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并长期生存”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进中国慢粒患者对世界慢粒日的认识。同时,医护人员与慢粒患者一起分享了慢粒治疗的最新进展、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方法等,提升了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了大众对慢粒疾病的认知度。整个上午共接受咨询20余人次,免费发放关于慢粒知识的宣传资料100余份,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20年前,全球第一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标志着肿瘤治疗从此进入靶向治疗时代。这20年历程中,慢粒的治疗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慢粒已经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可控的“慢病”。
相关知识○
靶向药让慢粒变成慢病
慢粒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发病率1.9-2/10万。中国慢粒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粒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而西方国家慢粒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
慢粒是首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人类肿瘤,由于患者体内第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导致该易位形成了一个新的基因——BCR-ABL融合基因。在TKI出现之前,化疗、干扰素治疗和骨髓移植是慢粒的传统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2001年,全球首个靶向药物的出现标志着慢粒的治疗进入了TKI时代,使得慢粒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从不到50%提高到85-90%。
电影《我不是药神》一度引起了社会共鸣,影片中被应用于治疗慢粒的药物即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分子靶向药物,普通的药物,通过在通过人体内后只有一小部分能够真正的作用于病变部位,然而靶向药物的作用更像是一枚导弹,在进入人体后直接”瞄准”特定的位置积蓄或释放有效成分,从而有效且精准的治疗病变部位,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目前我国已经将慢粒治疗靶向药物直接纳入医保目录,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疾病负担。
靶向治疗历经了20年,TKI的出现不仅引领了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时代,也彻底改变了慢粒患者的病程和治疗结局。慢粒正从一个血液肿瘤性疾病转化成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疾病。因此,在TKI治疗时代,治疗目标不再是获得生存,而是更高的生活质量。
记者 王慧慧 通讯员 高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