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泸定地震发生后,暑假返乡的西南大学研究生薛人铭,马上报名参加了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负责搬运救灾物资、分发应急物品、搭建临时帐篷,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抽空打了个盹儿。早上五点多钟,薛人铭又赶到安置点的“青青儿童乐园”,为受灾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薛人铭参加抗震救灾成为“朋辈育人”的案例之一。“高校学生工作覆盖思想、学习、生活、就业各方面。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近年来,学校探索学生工作系统融合创新,整体提升精心培养、精准管理、精细服务,构建完善‘以生为本’的‘三全育人’新格局。”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说,“朋辈育人”正是学校“新学工”为精准思政“供需贯通”推出的十项计划之一。
朋辈示范: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砺剑班是西南大学打造的国防教育示范团队,主要由退役复学的大学生和志愿参军入伍的同学组成。他们平时除了专业学习,还会协助新生军训、组织锻炼、征兵宣传和入伍前集训。“砺剑班很多人后来都投身国防事业,学校连续多年荣获征兵工作先进集体,也离不开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西南大学党委武装部副部长武宇坤说。
西南大学的“新学工”,探索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贯通人才培养治理、渠道、供需、平台、队伍、评价等六个环节,真正实现育人与育才融合统一。学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计划”,成立党员示范班,在学生园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建立特设党支部,大力培育榜样示范团队,让学生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学生女子国旗班成立12年来,坚持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连续25年深入社会、乡村、街道、厂矿,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还有创新创业示范团队“星火班”、少数民族学生示范团队“红石榴成长社”……优秀个人和优秀团队,随时发挥着朋辈示范的榜样带动作用。
除了发挥学生“全员育人”的主体作用,学校还针对思政专门力量不足、兼职队伍不强、交融协同不畅等问题,建立“六位一体”培养体系,完善“新学工”五育并举综合评价,成立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构建部门联动、校院一体、家校共育、社会支持的现代治理体系,提升育人效力。
“青+空间”:打造两个课堂贯通的“一站式”学生自主管理平台
受疫情影响,工程技术学院的咸志毅今年春节没有回家。这个暑假,他又主动申请留校担任“青+空间”的管理员。“上次在学校过年,就喜欢上了‘青+空间’。这次当管理员,既能勤工助学,又有时间‘充电’,何乐而不为?”咸志毅说。
西南大学将育人阵地向生活社区延伸,在每个学生园区都建立了综合育人的服务平台“青+空间”。“青+空间”有党团活动室、学业服务站、研习沙龙室、心理服务站、生活服务坊和健身房,开设多个勤工助学岗位,由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自主管理运行,每周还会举办“辅导员园区面对面”“园区学霸说”“朋辈小课堂”“生活技能营”等活动,学生不出园区就能尽享“一站式”课余学习生活。
“确认过眼神,你是能光盘的人。”“别让‘网’束缚你的自由,莫让‘贷’剥夺你的青春。”这些从学生中征集来的创意标语,变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桌牌、贴纸、墙画、卡通等文创产品,随处可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不仅要融入日常生活,更要突破渠道壁垒,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双向循环。”据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介绍,学校针对“两个课堂”衔接不畅、融合不深等问题,完善了实践育人体系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精心培育“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等思政大课品牌。学校还按照“减平台、加体验、创精品、重育人”的思路,实施“智慧学工”和“互联网+学工”融媒体思想引领计划,形成了衔接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大思政课”格局。
荣耀青春:从“壮苗成长”到“花开世界”
高校的新生军训,一般只有一个月。但在西南大学,新生军训要持续一个学年。学校将军训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载体,创新集中与分散军训等不同形式,融入安全知识学习、早操出勤锻炼、消防技能训练和医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从新生入校开始,到学年末再举行军训大比武,真正做到全程实训、全员实操、全面达标。
体育特长“一生一项”、体育活动“一院一品”,“我当一天宿管员”“我当一天餐管员”“我当一天环卫员”……西南大学立足学生本位性和基础性素养养成,将学生工作贯通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身心素质、意志品格、知识技能、情趣审美等各方面,让年轻学生经受打磨历练。
“师兄师姐们太帅了,我要狂追这样的星!”每年举办的“荣耀青春”优秀学生星光盛典,学习科研、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各领域的优秀学子在聚光灯下分享成长故事,书记校长和青年学生一起“打CALL”追星。
今年3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劳动实践课堂播撒了一些花草种子。6月份毕业生离校时,学院送上了精心制作的鲜花杯垫和书签,还给这份特别的纪念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花开世界”。意为:“在校园里起步,在社会上绽放。”2022届毕业生苏航说,“这是最柔情最温暖的毕业赠言。”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于涛)
(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