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都有业务失败裁员的传统,2022年来,已经有多家知名跨国企业在市场拓展失败后宣布解散中国团队。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诺伟司解散中国区员工
2022年9月7日,Novus International(诺伟司国际公司,以下简称“诺伟司”)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在中国市场从直销转型,转变为间接业务模式。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诺伟司中国区员工正计划被遣散。
美光解散上海设计团队
2月初,据媒体报道称,美国某知名芯片公司,美光公司近期决定他们将解散在上海设立的储备芯片设计团队,而且将会为该团队中40位核心员工提供移民美国的特殊资格。
东沛制药解散中国区销售团队
2022年3月8日,从多方获悉,意大利药企东沛制药(Dompé)已停止在中国推广旗下塞奈吉明滴眼液(欧适维),公司已基本解散销售团队。目前仅在国内保留少量医学部人员,如医院需要使用欧适维,将由该司提供一次性配送。
德州仪器解散上海MCU团队
2022年5月初,有媒体报道称,美国芯片巨头德州仪器(TI)解散上海MCU研发团队,迁往印度。上海MCU研发团队,曾是德州仪器在中国本土化运营最好的产品线之一,立足中国市场,专门做本土定制化开发,客户响应非常快。没想到这么快就干不下去了。
Salesforce解散中国区团队
8月7日,作为全球最大的SaaS软件服务公司,Salesforce近日突然宣布,解散中国区团队,同时关闭位于中国香港的办公室。Salesforce中国区主要负责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业务。团队解散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的业务将交给阿里云代销,中国台湾的业务则纳入东南亚区,由新加坡办公室管理。
美宝莲关闭中国所有线下专柜
7月下旬,曾在中国拥有13000家店的美妆品牌美宝莲,传出将关闭中国所有线下专柜且销售渠道均转移到线上的消息。除了美宝莲之外,还有多个国际品牌撤柜甚至全面清仓退出线下渠道的消息被不断爆出,如羽西、薇姿、茱莉蔻、贝玲妃等品牌均要撤离线下柜台。
包小编需要说明的是,这几起外资企业解散中国团队,绝对跟外资撤离中国无关,实则是它们在与中国对手同台竞争中被KO的结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国企为代表的民族企业竞争实力愈发强劲,外企在华出现被“超车”甚至“翻车”已不足为奇。根据媒体记者的采访,基本上还原了当下外资企业在华经营失败的几大因素:
1、国产品牌崛起,市场空间压缩
外企面临的首要矛盾,一定是国内品牌的迅速崛起,当技术壁垒被逐渐打破,面临国内多个品牌联合绞杀的局面,其市场份额势必受到影响。
随着国产品牌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的提升,当消费者遇上更“接地气”的价格时,对进口产品的冲击不言而喻,进口产品的溢价空间也被持续压缩。
2、多层级管理模式,决策周期较长
刘强东2018年评价亚马逊的一句话,笔者至今记忆犹新,他称亚马逊的管理体系“就像士兵在前面打仗,连长说走之前我们一万发子弹了,士兵打一枪就问子弹还够不够,再打一枪还给不给我子弹。”笔者认为,这句话其实同样适用于部分外企。
流程规范、细致,这是笔者近些年来与外企打交道时最深的感触,但这种特质的另一面,就是极长的反馈和决策周期。商海如战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本土企业灵活、扁平的管理模式其实更容易争得先机。
3、精英人才难寻觅,“战友”转身变“对手”
某业内人士也跟笔者说了一个现象,外资企业的销售大都掌握着客户核心资源,假如跳槽去国内同类企业 就会直接上一个台阶,业务员变经理,经理变大区老总的情况并不稀奇。
事在人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其实是“人”而非产品。外资企业在华布局,通常遵循着“中国领导管销售,技术、财务等业务由总部负责”的模式,这种在国内以营销为驱动的业务体系,老员工基本掌握着公司的客户机密,离职往往就意味着核心客户的丢失,过去几年极端行情下,企业人事变动更是频繁。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国门打开了,中国并没有被外企占领,反而让从零起步的中国世界五百强与独角兽企业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我爱你中国!
声明:本文来源于农财宝典,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