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48岁的北京军区副政委迟浩田被中央军委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成为总参最年轻的副总长,受到全军上下极大关注。
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呢?因为迟浩田1944年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当时解放军的总参谋长是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大单位的军政一把手都是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比如:总政治部主任是韦国清上将,总后勤部部长是张宗逊上将,军事科学院院长是宋时轮上将、第一政委是粟裕大将,海军司令员是萧劲光大将、第一政委是苏振华上将,广州军区司令员是许世友上将,武汉军区司令员是杨得志上将,兰州军区司令员是韩先楚上将,北京军区司令员是陈锡联上将,等等。就是总参谋部里的副总长都是大名鼎鼎的战将,有好几位还是开国上将,迟浩田在这些开国将军跟前,无论年龄和资历,还是经验和战功都是小字辈。那么当时总参谋部的副总长都是谁呢?8名副总长中(不含迟浩田),上将3名,中将3名,少将1名,1人虽无军衔,但具有上将的资历。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杨勇上将
杨勇时年64岁,是主持总参日常工作的副总长。杨勇与杨得志、杨成武并称人民军队的“三杨”。“三杨”战功卓著、威名赫赫。杨勇红军时期主要担任部队政治主官,抗战以后,逐渐开始做军事指挥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杨勇是刘邓大军的一员能征善战的虎将,是第二野战军的3个兵团司令员之一。建国后,杨勇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20兵团司令员,他是最后一任志愿军司令员。
人民军队著名的“三杨”
1958年杨勇回国后,接替杨成武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直到1967年被打倒。杨勇1972年复出后,先是当了1年多时间的沈阳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当时的司令员是刘邓大军的另一位战将陈锡联。陈锡联当过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1973年,杨勇调任新疆军区司令员,此时的新疆军区是大军区。4年后的1977年,杨勇上调总参谋部任副总长。小平同志虽然是总参一把手,但日常工作由副总长杨勇主持,杨勇是总参排名第一的副总长。作为老部下,邓小平非常熟悉和了解杨勇,他认为杨勇能打仗,为人耿直和正派,所以让杨勇主持总参日常工作。虽然杨勇主持总参日常工作,但在当时的副总长中,杨勇长期是部队军政主官,参谋工作经历很少。1980年,邓小平不再兼总参谋长后,由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接任,杨勇继续任第一副总长,主管作战指挥工作。
李达上将
李达时年72岁,是从事军队参谋工作时间最长、参谋工作经验最丰富的副总长,也是当时年龄最大的副总长。李达不仅在当时的副总长中,而且在整个开国上将群体中,也是从事参谋工作时间最长的。红军时期,李达担任过红六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辅佐过贺龙、任弼时。抗战爆发后,李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处长,不久接替倪志亮任参谋长,从此以后直到大西南解放,他一直是刘邓首长的参谋长。作为参谋长,李达能准确领会刘邓首长的作战意图,对军情掌握全面准确,工作严谨细致,作风扎实过硬,他组织制定的作战计划深得刘邓首长高度肯定。刘邓大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取得的辉煌战绩与李达这位勤勉敬业的参谋长分不开。刘邓首长称赞李达是“活地图”。李达还担任过志愿军参谋长。可以说在当时的副总长中,李达的参谋工作经验最丰富,无人能出其右。1980年1月,总参领导班子调整,75岁的李达被免去副总长职务,离开军队领导岗位。
彭绍辉上将
彭绍辉时年71岁,是当时总参的独臂副总长。人们对彭绍辉了解不够,其实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6次负伤,屡建战功。彭绍辉的老家离毛主席很近,他也是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大革命时期,彭绍辉就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毛主席写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曾向他了解情况。毛主席称彭绍辉是“小老乡”。彭绍辉1928年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彭绍辉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为革命事业流了很多鲜血。在1933年3月草台岗霹雳山战斗中,作为红军师长的彭绍辉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左臂的骨头被子弹打碎,手术做了3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不得不截掉左臂。就在这次异常惨烈的战斗中,红军的攻势一度受挫,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非常恼火,向彭绍辉大发雷霆。事后,彭总看到彭绍辉左臂被截掉,心情非常沉痛,他抚摸着彭绍辉的断臂,不停地自责,向彭绍辉道歉,说自己不该向彭绍辉发火。由于彭绍辉不怕流血牺牲,作战勇敢,战功赫赫,他荣获了二等红星奖章。这个奖章的含金量很高,开国上将中没有几个人获得过此荣誉,即使著名的战将杨得志、李天佑、王震、杨勇、苏振华等也才获得三等红星奖章。彭绍辉还担任过著名的少共国际师师长、红六军团参谋长。
贺老总与他的两位独臂部下:左为贺炳炎,右为彭绍辉
抗战时期,彭绍辉到贺龙领导的八路军一二0师工作,先是任师司令部参谋处长兼教导团长,后任信念358旅旅长,率部驻守陇东地区,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大门,以后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8年后,在彭总指挥下,彭绍辉率部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战斗。他与另一个著名的独臂将军贺炳炎都是西北野战军的军长。全国解放后,彭绍辉被任命为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担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2年后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协助叶帅工作。1960年又重返总参任副总长,直到1978年不幸以身殉职。彭绍辉身残志坚,为人民军队的参谋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伍修权同志
伍修权时年69岁,是当时总参资格最老的副总长。他1925年加入青年团,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和军事理论。在当时的副总长中,伍修权是唯一留过学的副总长。伍修权红军时期开始从事参谋工作,任过师参谋长。1935年1月,伍修权列席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为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当翻译。遵义会议后,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抗战时期,任过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从事党的外交工作,这为他以后从事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基础。返回延安后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朱德总司令所作的《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伍修权参与了起草工作,这反映出他有很高的军事素养。解放战争时期,他任过东北军区参谋长。建国初期,伍修权是最早转到外交战线工作的将军之一,担任过外交部的副部长,他是我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
伍修权(左一)参加联合国大会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并轰炸我东北边境。当年11月,伍修权奉命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他义正辞严地控诉了美军的野蛮暴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轰动一时。以伍修权的资历和职务,如果1955年参加授衔,可以被授予上将军衔。1958年,伍修权从南斯拉夫回国后,出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1975年复出后重回军队工作,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在总参分管外事和情报工作,1980年卸任后退居二线。
王尚荣中将
王尚荣时年62岁,是当时最早到总参(建国后)工作的副总长。早在1952年他就到总参任作战部副部长。来总参任职前,他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学习期间,王尚荣勤奋和刻苦,善于钻研和思考,各科成绩优异,给院长刘伯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到总参工作是刘帅向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推荐的。从1954年到1966年,他当了12年总参作战部长(1954至1956年任代部长)。这期间,王尚荣参与了炮击金门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文革中,王尚荣被打成贺龙的“黑干将”。1974年复出后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作战部长,又在总参工作了11年时间,直到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卸任副总长兼作战部长。原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曾在文章中说王尚荣是中央军委首长的好参谋。王尚荣是建国后任职时间最长的总参作战部长,累计长达23年。
张才千中将
张才千时年66岁,是当时总参唯一主持过日常工作的副总长(杨勇之前)。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叶剑英元帅奉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张才千由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上调总参谋部任副总长,当时总参没有一把手,由张才千负责主持日常工作。张才千是大别山的子弟,1930年,18岁的张才千参加红四方面军。张才千参加革命时间不算早,但进步成长很快。1931年当班长,1934年任红4军第12师师长,他仅用3年时间,就从班长晋升为师长。他是红四方面军一员英勇善战的将军。不过抗战时期的张才千进步慢,抗战爆发后,张才千是八路军一二九师385旅770团团长,整个抗战8年时间,他当了7年的团长。作为抗战初期的八路军主力团的团长,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到抗日前线打仗,而是留在大后方保卫边区,战功不多。在大后方工作了7年后的1944年,他奉命到河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任豫西抗日第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张才千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2旅旅长,率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此后,他没有在主力部队,而是与王树声创建游击根据地,战功不突出。
全国解放后,张才千担任过44军军长、海南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衔时,中央综合考虑他的资历和指望,他被授予中将军衔。1955年任南京军区参谋长,1957年任军区副司令员。在南京军区工作期间,他与司令员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许世友对他很了解,让他分管作战工作。到总参任职,也是许世友向中央推荐的。张才千主持总参日常工作到1975年小平同志兼任总参谋长后。1980年,张才千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982年10月卸任。
王诤中将
王诤时年68岁,是当时总参最“特殊”的一位副总长。这个“特殊”与他的工作密切相关。他既没有在前方带兵打仗,又没有在后方负责粮草武器弹药供应,但打仗离不开他。他是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事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他早年在黄埔军校通信科学习。1930年参加红军后,在一穷二白、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红军无线电大队,为红军作战提供了较好的通信保障。他率领年轻的无线电大队,成功破译了敌军电台密码,掌握了敌军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情况,为红军指挥作战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情报,为战役战斗的胜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打通了中央与各革命根据地的通信联络。他领导的红军电台被红军指战员赞誉为“千里眼、顺风耳”。可以说王诤是幕后英雄,红军打胜仗有他的功劳。
红军时期的王诤(油画)
抗战时期,王诤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广播电台。毛主席赞誉他是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山鼻祖”。全国解放后,他继续领导通信电子和国家广播电视事业,曾任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1978年,王诤因病逝世,享年69岁。
何正文少将
何正文时年60岁,是当时总参唯一的少将副总长。他是红四方面军在开辟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参加红军的。抗战时期,何正文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工作。出身贫苦家庭的他文化程度低,他曾一度想改名,把名字中的“文”字去掉。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一名革命战士了,“文”字不好。师长刘伯承知道后,耐心地告诉他:革命战士必须有文化,革命导师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听了刘师长语重心长的谈话后,他打消了改名的想法。此后,他认真学习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深入钻研军事战略战术,刘师长给予他许多指导和帮助。由于他学习刻苦,又不耻下问,因此,他的政治和军事素质提高很大,逐渐成为部队有名的参谋长。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期从事部队参谋工作,有丰富的参谋工作经验。1955年,成都军区成立,年仅38岁的何正文被任命为军区副司令员,当时担任大军区副职的开国少将很少,由此看出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1974年,何正文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建国后,当过副总参谋长的开国少将只有4人:何正文、胡炜、刘华清、徐信(1964年晋升少将)。何正文任副总长11年,到1985年卸任。
1985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解放军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
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何正文分管军队体制编制工作,军队精简整编的具体工作由他负责统筹协调,他是“操盘手”。何正文认真领会和坚决贯彻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加强与军队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大单位的协调与配合,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有力推进了裁军工作的有序进行。何正文还以身作则,把自己4个在军队的子女转业到地方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裁军工作带了一个好头,受到军委首长的好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