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军与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邓燕飞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董丰合作文章《垂直生产链、黏性信息与货币政策》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第22卷第5期。
该文构建了各阶段皆为垄断竞争市场环境的双垄断DSGE模型,并对由此产生的两条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货币政策含义与传统单垄断DSGE模型中的两条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货币政策含义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较。结果发现:在模拟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外生惯性时,瞬时冲击下黏性信息与黏性价格两大系统中的脉冲响应并无明显不同;Ramsey问题的绝对福利损失值和最优简单规则下的相对福利损失值显示,黏性信息模型优于黏性价格模型。该文从预期理论角度,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参考。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鉴于已有文献在单垄断市场结构下的动态均衡框架中对黏性价格与黏性信息理论比较研究后得出的“黏性信息理论与通货膨胀惯性和反通货膨胀效应等更吻合”的结论,及“黏性信息优于黏性价格用于货币政策分析”的看法,本文在双垄断新凯恩斯黏性价格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模型中的黏性价格理论改为黏性信息理论,据此构建了双垄断新凯恩斯黏性信息模型,从而研究了信息摩擦对于双垄断市场环境的货币政策含义,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在本文模型中,不存在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货币政策。帕累托最优是一种理想状态,指保持总体价格水平不变的同时,产出达到社会潜在最优状态。这符合事实特征,经济增长总要以一定水平的通货膨胀为代价。
第二,在本文拓展的双垄断模型中模拟显示,瞬时冲击下黏性价格与黏性信息的脉冲响应图相似,不像持续冲击下能明显看出黏性信息较黏性价格能更好地使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呈现出惯性和驼峰状。这意味着,黏性信息与黏性价格哪个更适合货币政策分析,需要更直接的证据。因此本文转向最优货币政策和最优简单规则下福利损失的定量测度,结果显示,基于黏性信息理论测算的绝对和相对福利损失基本都小于黏性价格模型中的测算值。这说明在可操作的货币政策层面,仍应选用黏性信息模型,它会更靠近理想的最优货币政策。
第三,不可回避的是,从局部实证拟合的角度看,黏性信息模型差强人意,而将其拓展为异质性预期模型后,拟合方面有所好转。但货币政策问题要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讨论,不宜单纯考虑供给侧的单根或多根菲利普斯曲线是否拟合得更好,而要将供给侧、需求侧及货币规则置于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中去考察。基于此,研究货币政策的制定,就黏性信息和黏性价格两种理论而言,选择前者更妥当。当然,这仍主要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诚如马勇等(2017,第50页)指出的,在一些复杂条件下,特别是涉及多种政策的协调和叠加问题时,央行究竟如何操作才是合理的,“恐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注:关于模型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论文原文
来源 | 张军说
排版 | 周沈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