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说】
作者:徐永清(中国测绘学会边海地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图研究》集刊主编、高级记者)
应该说,对一座山的接近,和对一个人的接近差不多,接触的时间长了,就有感情,日久生情,念念不忘。几十年来,我与珠穆朗玛峰这座伟大的山峰,就结下这样的不解之缘。
2005年4月到5月,我在中国测绘宣传中心任职,与一些新闻同行们在西藏工作了将近两个月时间,在海拔5200多米的珠峰北坡大本营的帐篷里,待了将近一个月,成为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全程亲历者。这一年,中国地图出版社、测绘出版社出版了我和山友赵亚辉、张江齐合写的《珠穆朗玛峰到底有多高》。2010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登峰造极·珠穆朗玛峰测量记》。20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的《珠峰简史》。2020年10月,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王凤莲女士打来电话,约我写一本关于珠峰的书。尽管已经写过几本有关珠峰的书了,我仍然答应了这一邀约。一年半之后的今天,新书《万山之巅:珠峰传》出版。
地球第三极的极点
地球除了南极和北极之外,还有个第三极。如果说,青藏高原堪称地球第三极的极区;那么,珠穆朗玛峰就是第三极的极点,也是地球上的最高点。《万山之巅:珠峰传》运用自然地理和地质学的知识,介绍了珠峰这座地球上最高峰的来龙去脉。
大约距今6亿年前,地球北部亚欧大陆和位于南半球的印度次大陆之间,是一片汪洋大海,人们通称它为特提斯海(Tethys),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特提斯海不仅延伸到了中国,而且是特提斯东段的主体。
2.5亿年前的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南、北两块大陆开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块。印度板块分离出来以后,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特提斯洋壳受到强烈的挤压,不断发生褶皱断裂和上升。距今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导致了剧烈的地壳构造运动,使喜马拉雅地区全部露出海面。当地球的日历翻到了中新世晚期的时候,印度板块又开始往北移动,与亚欧板块发生了更为激烈地冲碰,在此作用下,地球上最为年轻的山脉和高原出现了,喜马拉雅山的轮廓终于基本形成。
现代科学证实,距今240万至340万年前,这片年轻的陆地青藏高原才进入强烈的隆升时代,成为地球上最高又最年轻的高原,在青藏高原辽阔广大的胸襟之中,诞生了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边巴摄) 图片选自《万山之巅:珠峰传》
珠峰附近高峰林立,形成了世界上极高峰最集中的地区。珠穆朗玛峰气温极寒冷,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山上经常下雪,在5000米以上的地方气温一般在摄氏零下30度~零下40度,那里坚冰和积雪终年不化,经常发生冰崩、雪崩和滚石现象。珠峰气象条件极为恶劣,即便是在天气较好的登山季节,也几乎天天刮着七八级的高空风,顶峰的风力常达十级以上。珠峰地区是地球上氧气最为稀薄的地带,峰顶上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珠峰由南至北,自高而低,形成一系列自然分带。在珠峰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植被稀疏,群山苍茫,层叠起伏,雪坡冰壁,盆地开阔,乱石嶙峋。在珠峰南坡,层林苍翠葱郁,草甸野花星布,山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山下是四季常青的花草。山岳的冰川,雪域的生灵,飞翔的禽鸟,皆是珠穆朗玛交响曲中生动的音符。
人与自然的壮丽交响
人类认知珠峰的历史,既是回应自然挑战的历程,又是对自然与人关系的深入探索。珠峰不仅是中国人的珠峰,更是全人类的珠峰。对珠峰的攀登、探险和测绘等活动,是人类挑战极限的履痕,也是科学精神、理想情操和冒险探求的闪光。这是我在写作《万山之巅:珠峰传》时的思考。
珠峰是地球的骄傲,人类探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制高点与交汇处。登顶珠峰,是人体内冒险因子的永恒主题,是人类挑战自身、挑战极限、创新纪录的不朽篇章。一次又一次登顶珠峰的背后,显示人性中更多的征服欲和荣誉感,凸现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从肉体到思想,甚至到生命的付出。
自1953年以来,人类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日臻成熟的登山技巧,不断地向珠穆朗玛峰进发。年复一年的登顶,在喜马拉雅山脉苍茫的峰岭,写下厚重的英雄史诗。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向导丹增·诺尔盖,从珠穆朗玛峰南坡登顶,戴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顶珠峰的桂冠。1960年5月25日4点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藏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攀登,终于首次从北坡登上地球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顶峰。中国人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新纪录。经过多年坚忍不拔的努力,登顶珠穆朗玛峰从梦想变成现实。从1953年至1999年,1169人次登顶珠峰。从2000年到2015年,5832人次登顶珠峰。到2015年,世界上已有7001人次登顶珠峰。
70多年来,世界各地的众多登山者,纷纷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更好的攀登装备,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更多的人参加攀登,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越来越多,登顶,从专业登山家的非常壮举,发展到普通登山爱好者也能实现的愿景。尽管在技术层面上,登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人数与日俱增。但是,到今天为止,攀登珠穆朗玛峰,仍然是人类膜拜大自然最虔诚的神圣仪式,仍然是人类探索精神与冒险火花具有独创性的体现方式。
因为,山仍在那里。
珠峰,一部翻不完的大书
珠峰,一部翻不完的生态文明之书、探险精神之书、科学探索之书。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七千年以前,珠峰这一带就存在人类活动。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面积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的史前文化遗存。在距珠峰不远的定日县岗嘎乡苏热山南麓,聂拉木县北部的亚来、羊圈,吉隆县的戳借龙湖畔,先后发现大量的细石器和灰烬层。在珠峰地区吉隆县北部崖壁上,发现一处658年唐高宗时期崖刻题铭《大唐天竺使出铭》,是大唐使节王玄策奉旨出使天竺时途经珠峰地区、勒石记功之遗存。从吐蕃时代开始,珠峰地区陆续兴建多所佛教寺庙,至今存有强准寺、协格尔曲德寺以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等。
1708年-1717年,由康熙皇帝主持、策划,以当时在华的西洋传教士为科技主体,中国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测绘技术,开展了遍及全国的大地测量,最终绘制完成全国性地图《皇舆全览图》。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开展了有史以来对珠穆朗玛峰的第一次实地测量,绘制出最早的珠穆朗玛峰地图。
19世纪,英属印度测量局耗费多年的时间,首次测出珠峰高程8839.2米。1975年,中国开展测量珠峰高程,将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珠峰峰顶,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2005年2月,中国再次开展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精确测得珠峰高程数据。2020年中国又一次进行珠峰高程测量,当年12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雪面高程为8848.86米。
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威胁和挑战,还存在垃圾污染等问题。我很担心,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过度侵扰,导致珠峰这方净土脆弱的生态环境濒于崩溃。希望通过《万山之巅:珠峰传》一书,呼吁热爱珠峰的朋友们珍视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要试图征服自然,不能任性地破坏自然生态,否则,自然的报复必然更加残酷无情。在共同的生物圈里,尊崇自然,道法自然,和谐共处,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