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着鹰一样的眼睛,每天都在登高望远,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这片无垠林海,他们就是有着“千里眼”之称的森林防火瞭望员,是森防战线最可爱的人。
金秋九月,龙江森工林区的林海就变成了仙境,处处秋天的绿,是浓烈的火,也是淡雅的画。又到秋季防火期,瞭望员王刘洋和妻子徐盼在9月15日这一天,带着工作装备和生活物资准时出现在沾河林区沾中670塔,开始了茫茫林海中长达两个月的瞭望与守护。
王刘洋的母亲,身上的荣誉数不胜数,说她是林业英雄也不为过。她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中国生态英雄、党的十九大代表朱彩芹——龙江森工人心中的楷模。
林海中的瞭望塔
森防“千里眼”
龙江森工集团沾河林业局有限公司数百条草塘遍布其施业区内,纵横交错、林草相连,一旦着火蔓延快、强度高、难扑灭。春、秋两季防火期较其他林区高火险时间要多10~15天。施业区里还有沾河顶子和大平台两处国家级重点森林火险区。
为加强森林火险监测,瞭望塔陆续建起。瞭望员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通过望远镜可以及时发现火点,将林火扼杀在萌芽状态。
听说要采访自己的儿子王刘洋,朱彩芹显得特别兴奋,“正好,带着孙女去看看爸爸妈妈。”
从沾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局址到王刘洋的670塔,驾车要两个多小时。看着车窗外一棵棵大树转瞬而过,朱彩芹的思绪回到了当年在森防一线的奋斗时光……
1988年秋防前夕,朱彩芹和同在一个林场的青年工人王学堂结婚了。正在新婚宴尔之时,林业局在青年职工中招考森林瞭望员。她和丈夫参加了考试,被双双录取。之后被分配到距幸福经营所11公里外猪山上的451号瞭望塔,成为沾河林业局建局以来第一座“夫妻塔”。“当时,能够成为沾河局第一个进山上塔的女瞭望员,感觉非常骄傲。”朱彩芹说。
瞭望塔巍然屹立在山上
451瞭望塔垂直地面24米高,屹立在海拔584米高沾河施业区第三高山猪山的山峰上。钢铁结构的瞭望塔,在呼呼作响的山风中不时阵阵颤动。朱彩芹笨拙地向上挪动着脚步,克服心理障碍,终于成功登塔。“登塔成功后,我有意不断上塔下塔,十几天后终于能上下自如了。”朱彩芹对第一次攀塔的情景记忆犹新。
瞭望塔建在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塔上没有取暖设施。深秋时节,即使头戴棉帽、身上裹着棉袄和皮大衣、脚上穿着毡袜和棉鞋,依然冻得瑟瑟发抖。在这种条件下,朱彩芹每天还要在塔楼外观察瞭望上百次。
小小瞭望室内,一张小床放着被褥,一张木桌上摆放着对讲机等中转通信设备,朱彩芹和丈夫王学堂就常年在这里瞭望火情。春、秋两季的森林防火高峰期,特别是近年加上夏季防火的时间,每年都要在塔上待上七八个月。每天从早6时到晚8时守塔观察火情,晚间八点半以后才能下塔休息。火险等级大或有火情的时候,她和丈夫就日夜住在塔上,最长的一次,连续在只有几平方米的塔上住了25天。
2000年天气干旱,是沾河林区第一个出现夏季森林防火期的年份。春、夏、秋三季防火期,面对严峻的防火形势,朱彩芹伏在高倍望远镜前,认真观察分辨浩瀚起伏的林海里哪些是烟点、哪些是低云,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及时准确发现报告4起火情,为打早、打小、打了提供了有利战机。
2006年5月21日,南沾河施业区的无人区发生一起荒火。朱彩芹和丈夫在塔上坚守一天一夜,为迅速扑灭山火,连接起了前指与火场信息传输的纽带,确保了通讯畅通,直到荒火扑灭。
2007年出现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周边林区都发生了夏季山火,朱彩芹和丈夫完成春季森林防火的瞭望任务,刚下山没等和家人团聚,就又重整行装第一个返回瞭望塔。山火陆续扑灭后,她和丈夫铠甲不解继续坚守在瞭望塔上……
在近30年瞭望员的工作生涯中,朱彩芹和丈夫准确发现报告各种火情火险、参与森林火灾扑救近百起,可谓是久经沙场。
对大森林深深的爱
“在山林里,遇到野生动物是常有的事。”朱彩芹对记者说,自从进塔那天起,类似碰到黑熊、野猪和狼的事时有发生,好在都是有惊无险,没有伤到自己。
以前进山不知道预备防身工具,自从几次历险之后,朱彩芹每天都带一把砍刀防身,朱彩芹也变成了“朱大侠”。
时光荏苒,朱彩芹到了退休的时候。从青春年少到青丝染霜、从体魄健康到疾病缠身,朱彩芹守护大森林无怨无悔不改初衷:“在塔上,我心里就格外敞亮。”
“夫妻塔”传承
“前面左转再有几十米就到王刘洋的670塔了。”司机的提示将朱彩芹从回忆中拉回到现实。
“妈,您咋也跟着来了,您身体不好,应该在家多休息。”“我也想看看你俩嘛,给你和徐盼带了些水果。”简单的对话,饱含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王刘洋身材不高,瘦瘦的,皮肤黝黑,整个人精神气十足。看到母亲和女儿,王刘洋和妻子徐盼乐得合不拢嘴。
为什么选择子承母业,做一名瞭望员?“还是爱这片森林吧,毕竟我是林区的孩子,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这里。”不善言辞的王刘洋有些害羞。
瞭望林海
父母在塔上值守时,只有几岁的王刘洋和父母一起住在山上,山中除了他们一家,再无人烟。没有玩伴,王刘洋每天就和蚂蚁玩,和养的小狗玩,和山里的野兔玩。
“我4岁时,有一次追一只野兔,越跑越远,最后就迷路了。当时父母都在瞭望塔上,幸亏当时我还小,没跑出多远,听着我的哭声,父母才找到了我。”这次“历险”深深印刻在王刘洋的脑海里。
记录信息
成年后的王刘洋想出去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厨师,在长春一家大饭店担任厨师长。这时,他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想让他回林区,接过爸爸妈妈手中的望远镜,成为一名森林防火瞭望员。
“当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实话确实有些不知所措。”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王刘洋还是不能割舍从小就与自己亲密无间的大森林,他毅然决然地谢辞了酒店的热情挽留,回到大山深处。
2014年春天,坐落在坤得气林场的455号瞭望塔需要瞭望员,王刘洋在没与父母商量的情况下主动报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艰苦、枯燥、寂寞的瞭望员工作。恰巧,那年他也22岁,母亲朱彩芹也是在同样的年龄成为瞭望员的。
王刘洋所在的坤得气塔距离林区公路还有5公里的路程,而这5公里全是山间小路,由于自己的“搭档”刘大爷岁数大,行走不便,王刘洋便一个人负责了整个塔的吃喝运送工作,每天下塔后还要学习识图、看图,跟刘大爷探讨经验,回家不忘向爸爸妈妈求教烟点角度、距离算法。
母子传承
在2015年春天,王刘洋及时准确地发现雷击火烟点,并精准地在图上定下坐标和林班,火情在第一时间内被扑灭了,有效阻止了山火的发生。
2016年,王刘洋结婚了,妻子徐盼是有着本科学历的高材生,本来可以选择其他工作。但是王刘洋每年都有两个防火期要在塔上生活,夫妻之间会聚少离多,徐盼最终也选择了像婆婆一样,成为一名女瞭望员,与王刘洋一起坚守沾中670塔,一座新的“夫妻塔”诞生了。
对林海承诺
“爸爸,你在上面干什么呢,下来陪我玩呀?”4岁的女儿用力摆着小手向塔上的王刘洋说。正在工作的王刘洋听到女儿的呼唤,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也许,当时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是在这片森林,向父母问同样的问题。
父女在一起总是那么快乐
站在一旁的朱彩芹看到这一幕,眼眶有些湿润,虽然已经退休,但她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大森林。看到儿子接过自己手里的接力棒,她倍感欣慰。现在小孙女也在慢慢长大,与这片森林开始慢慢产生了依恋之情。“在林区,防火就是天大的事儿!作为老一代瞭望员,希望能将护林事业传承下去,相信这片大森林的守护者,一代更比一代强。”朱彩芹说。
方便面是瞭望员的主要食物
“到中午了,进屋歇会儿吧,我们这儿没有蔬菜,我下点面条大家一起凑合吃点吧。”徐盼热情地招呼着。
王刘洋和徐盼塔下的“家”是“一屋一厨”,十几平方米。屋子被一铺火炕占据了一半。“塔房基本都是这样的规格,因为没接电,晚上只能点蜡烛。他们现在条件好点了,可以用电瓶供电,但使用家用电器还是不行。”朱彩芹对记者说。
由于瞭望塔都是在密林深处,生活物资匮乏和用水成为瞭望员们最头疼的事。因为没有冰箱,所以不好保存的叶菜和肉类对于瞭望员来说,成了“奢侈品”。
“王刘洋这里条件还可以,离林场公路近。有的瞭望塔距离公路长达十几公里,每次都是徒步背生活物资和饮用水。”朱彩芹对于背物资感触颇深,很多时候存在桶里的水时间长了,长了绿毛,那也不舍得倒掉,烧开了照样喝,至于洗澡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天伦之乐
匆匆吃过午饭,徐盼就连忙上塔,替换王刘洋。天天上塔下塔,早已轻车熟路,王刘洋就像一阵旋风,眨眼间就到了塔下,记者想起自己刚才登塔时的手抖腿抖和心有余悸,简直形成鲜明对比。
天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过着枯燥单调的生活,对比大城市里同龄人的光鲜亮丽,有过后悔做瞭望员吗?“当然没有!”王刘洋回答得斩钉截铁,“从小我就同父母一起生活在大森林,这里的一草一木早已深深刻在我的骨子里。和母亲一样,我是真心爱这片森林,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守护它,非常踏实,也感到光荣。”
说起今后打算,王刘洋没有迟疑,“今后就是想好好做这份工作,保护这片森林,我希望和母亲一样,一直在塔上瞭望到退休。”
看着儿子有点小激动的真情流露,朱彩芹欣慰地笑了,笑容里含着骄傲。
默默守护
到2021年年底,龙江森工集团有林地面积由2011年年末的545.99万公顷增长到557.68万公顷;森林覆被率由83.04%增长到84.71%;森林总蓄积由5.37亿立方米增长到7.18亿立方米;公顷蓄积由95立方米增长到120.9立方米。经中国林科院评估,到2020年年底,森林和湿地资源资产总价值达到2.8万亿元。
正是因为有和朱彩芹、王刘洋一样的,千千万万个龙江森工人,他们一代一代地接力传承,筑起坚固的绿色“钢铁长城”,深情守护着祖国的东北“大粮仓”。
记者:马一梅 李健;摄影:张春雷 李畅;视频:张春雷 李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