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针在我手,绣线系你心。千针万线绣真情,密密穿古今。”婉转清丽的唱词下,苏剧《绣娘》的演员们穿针、捻线、引针,将镇湖绣娘的故事娓娓道来。
不久前,苏州市苏剧团创作、排演了首部以苏绣为题材的大型当代苏剧——《绣娘》。苏剧和苏绣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联姻”,一上演就惊艳四座,让观众皆沉浸在这两种“苏式美学”的交融之中。
苏绣小镇故事多
作为“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千年传承的绣艺形成了针法活泼、绣工细致、构思巧妙、色彩清雅、图案秀丽的独特风格。
位于苏州高新区太湖边的镇湖,“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是苏绣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当今苏绣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年产值超15亿元。2017年,镇湖街道全面启动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苏绣小镇,从绣娘们原先贴补家用的“小生活”,到如今扬名国际的“大产业”,镇湖苏绣迎来了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
小镇故事多,引来八方客,苏剧《绣娘》创作团队把故事主要取材地放在镇湖。主人公成秀英一家人的故事原型,多取材自镇湖苏绣代表性人物姚建萍、邹英姿、陈红英,以及“绣二代”张雪等人。创作团队多次到镇湖走访交流,选取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元素进行创作改编,历经八稿修改后,终于将镇湖绣娘们的故事搬上舞台。
千年传承守初心
苏剧《绣娘》故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讲起,以苏州太湖边刺绣高手成秀英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传承苏绣技艺为主线,讲初心,叹挫折,赞坚守,颂成就,以点带面地讲述了绣娘们传承千年绣艺、“秀”出锦绣华章的动人故事。
当看到主人公成秀英面对家庭和生计的多重负担,依旧苦心钻研刺绣技艺,甚至不惜将不满意的绣品剪掉重绣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感慨:“这部剧真的是我们优秀绣娘的缩影,传承苏绣技艺真的是困难重重,但是好在我们能坚守初心,不断打磨心性,才让苏绣技艺不断精进、苏绣文化不断发扬!”
“一招一式传匠心,一针一线绣繁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陈红英也从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创业精神,“苏绣不只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绣娘们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让苏绣的发展越来越有动力!”
技艺创新焕新生
在新时代的市场洪流下,传统手艺更要“老树发新芽”。
剧中,成秀英的儿子姚遥大学毕业后,男儿拿起绣花针,在深研经典绣法的同时,探索苏绣新发展,将传统苏绣技艺与新时代的审美相结合,创新技艺,创作新品,为苏绣产业化发展注入活力。
而镇湖“新生代”绣郎张雪,正是这一颇具戏剧性人物的原型之一。他说:“这部剧作把苏绣搬上舞台,是非遗文化的‘跨界’,也是苏绣不断实现突破、进一步传播的良好契机。”
“该剧剧情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含而不放,从细节上取胜。苏剧、苏绣都以细腻、唯美著称,它们的结合更能代表苏州文化的特色。”成秀英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王芳介绍,两大非遗的“跨界联姻”将传统技艺和传统艺术的魅力渐次铺陈落地,折射江南非遗传承的光亮,让非遗传承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绣针为笔透神韵,绣线为墨扬华彩。绣娘们针线不辍,苏剧《绣娘》也大幕不落,前往各地传播非遗文化的种子,为万千绣娘的勤奋拼搏而歌,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与成就而歌!(张伟敏 姚金铭)
(来源: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网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