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知名作家洪晃,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个同事,他经常会跟女儿说,你又长胖了,你再长胖的话没人会喜欢你,将来你会嫁不出去的,这让她产生特别大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给她造成的影响是,只要有个男的跟他说两句好话,她就会跟他上床,因为她没有自尊。”
底下很多女孩纷纷跟帖,分享着自己的经历:
“胖了一点就说赶紧减肥,总说我长得丑,不做家务不做饭会没有男人要我,到现在走在大街上都不自信,现在问我为什么缺乏自信,因为我的自信都被他们磨没了。”
心疼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很多女孩子不够自尊自信,往往是因为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无形中造就了“低自尊式教育”。
如果不想养育低自尊女孩,那么这4句话,千万别再说了。
“女孩儿不能这么自私”
一个活得别扭的人,通常对自私过于恐惧,害怕自己不再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
如果父母总是对女儿说这句话,无疑是给孩子的内心埋下了一颗恐惧的种子。
长大后,她们很可能为了讨好别人,而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
节目《朋友请听好》,曾收到一个年轻女孩的来信。
“我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总是不自觉去迎合别人的喜好。
我总是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也无法拒绝别人的任何要求,我很害怕别人讨厌我。”
她也试着拒绝过,但事后就会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对于她来说,只要多考虑自己一点点,就会唤起内心深处对于自私的恐惧。
这种心理主要是源于她的母亲:
“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和肯定,我做着一切她喜欢的事,哪怕有些事我并不喜欢做。”
「不要自私」的本意是,别去做损人利已的事。
但它在亲子关系中的概念,却被模糊和扭曲化了。
弗洛姆在《自私与自爱》中说:
父母会将「不要自私」与更多的意思联系在一起,比如,它意味着别做自己喜欢的事,别违背他人的愿望,别爱自己,别做自己。
因此,父母说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其实是希望女儿能够听话、符合自己的期待,服从自己的意志。
但这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女孩会忘记如何爱自己。
正如弗洛姆所说,对自私的禁忌,反而会让人对健康的自爱感到内疚。
无法自爱,又谈何自尊自重?
当然,父母对女儿进行道德教育也无可后非,但最好是就事论事,而不是直接往孩子身上贴自私标签。
孩子学会自爱的前提,是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尊重。
好的父母会告诉女儿,爱他人与爱自己并非矛盾对立。
懂得爱自己,是一种健康的自私,谁都无需为这样的行为感到抱歉。
“女孩子别太要强/女孩子安稳一点就好”
网友@豌豆,是泡在这句话中长大的女孩。
“曾经的我以为,女孩子有野心,就等同于爱表现。”
之前,领导要给她升职。得知消息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若狂,而是诚惶诚恐。
“不需要给我升职,给我加薪就行了。”
在她的认知里,升职就是争强好胜和强出头,她说自己不想卷入“斗争”当中。
她明明是小组里最努力、最出色的员工,却不敢拿到属于自己应得的奖赏。
看,父母的这种“规劝”,不仅阉割了女儿的合理欲望,同样,也消磨了她的主体性。
久而久之,女孩的潜意识会觉得:
我不是自己生命的主角,而是配角。
不敢为自己争取,只愿做别人的衬托,甚至是垫脚石。
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宁愿以弱者自居,依附他人。
牛津大学华人女学生赛茜,曾在《环球人物》的采访中说:
一个中国女孩非常努力,非常有野心的时候,会被别人说,这个姑娘太好强,太想往前冲了。
在这样的性别偏见下,多少女孩一辈子都没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的父母,会担心女儿“不好嫁”。
@静心:我爸说我太好强,让我收敛一些,不然以后不好找婆家。
把女儿的自身价值,和婚姻做捆绑,而非鼓励孩子积极进取,努力追求和实现梦想。
物极必反。多少女孩,在这样的教育下,变得过于独立强势。
表面逞强,恰恰是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伪装。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当我们的主体性总被外界标准衡量和定义时,我们很难稳稳地站着相信自己。
“你这样,没人愿意要你/没人会喜欢你”
低自尊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极低的自我价值感。
父母常说这句话,会让女儿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女生没有自尊,明明被劈腿被家暴也依然不肯分手?
有个女孩回答,令人心疼。
我曾经也没有自尊。
上大学时处过一个男朋友,为了他和自己十年的好友断了关系,冬天穿着薄睡衣在外面打电话,就是为了听他骂我,我经常送他礼物,他从未给我买过什么,后来在手机翻到了他和别人的床照,整天以泪洗面也不肯分手......
自己明明身材长相不错,学历也拿得出手,但总是觉得自己谁也配不上。
她说这一切,主要是源于父母的贬低。
“只要不和父母的心意,他们就会说,没人会喜欢这样的我。”
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下场,就是一次次降低底线迎合对方。
最后,降到无路可退,一转身,便是万丈深渊。
比如,那个被男友pua,最终自杀的北大女孩包丽。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常年受父母pua的人,长大后,也很容易成为关系里的pua受害者。
但,越是被否定,越是想要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有的女孩,甚至为了“自证”,会盛装打扮,出席前男友的婚礼。
想用他的一次回眸甚至声泪俱下地跪求复合,来证明自己仍然被爱着。
可是,爱到没有自尊的结果,就是丢了面子,没了里子。
既得不到对方的尊重,也会因为“不自爱”的行为,而陷入深深的自我厌恶。
“女孩要懂事”
热播剧《大考》,高中女孩田雯雯就是被“懂事”二字困住的女孩。
父母在外地做生意,把小女儿带在身边,把她留给奶奶,但她从未抱怨过;
奶奶去世,她一个人住老屋。被贼盯上,她求助于居委会赵阿姨,事后还一直嘱咐,千万别告诉父母;
疫情期间发烧,她不愿给隔离的爸妈添麻烦,电话中淡定地说没事,让他们安心……
有人说,太懂事的人,是积攒了太多的失望。
一次母女争吵,妈妈无奈地说:你以前一直是最懂事的。
田雯雯终于哭喊出了自己多年的心里话:
我最讨厌的词就是懂事,全都是你们逼出来的,我宁愿当个什么都不懂的傻子。
多少女孩,是被父母口中的“你要懂事”给催熟的。
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要时刻关注他人的情绪感受,放弃自身意愿迎合父母的选择,不敢任性、不敢有要求,甚至不敢添一丁点麻烦。
小心翼翼地敏感着。
之前看过一条很扎心的评论:
“你可知道什么对我最残忍?就是你狠狠地把我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人。”
女孩过早懂事,背后隐藏的却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需求的压抑。
她们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将真实的自己表达出来,只为迎合父母眼中的乖巧形象。
哪怕压抑久了,也不想怨恨父母,转而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父母生气,一定是我不够懂事,不够好。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松子一样,宁愿伤害自己,也要让父亲开心。
太懂事的女孩,总是活在匮乏感当中,习惯性焦虑、自卑、恐惧、自我封闭。
缺乏保护自我边界的能力,面对他人的伤害,不敢还击。
甚至,把虐和利用当成是爱的表现。
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让她过早懂事,无异于拔苗助长。
这非但不是爱,反而是在一次次摧毁打击孩子的真实自我。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女儿建立自尊心态?
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
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无论表现得好与坏,都值得被爱被接纳。
前两天,看到一位妈妈分享的故事。
她带女儿去买寿司,因为去的太晚,店里只剩最后一份了。
女儿看到后面的男孩一脸失望,就决定把自己的这份让给他。
妈妈没有回应女儿,而是继续付款,买走了寿司。
回家路上,妈妈问:刚刚为什么要让给那个男生呢?你觉得他比你更需要那份寿司吗?
女儿摇摇头:我自己也很想吃,但是书上说,善良的姑娘是最美的,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
原来,女儿放弃本属于自己的权利,只是为了得到父母以及周围人赞许的眼光。
哪怕,牺牲自己的感受和快乐。
接下来,妈妈对女儿说的话,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
“我和爸爸会永远支持你、爱你,你值得最好的,没必要用谦让换取夸奖,宝贝自己开心比别人开心更重要。”
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能够让孩子看见自己的内心,勇敢表达出真实的想法,更是滋养孩子自尊自爱的养分。
点亮右下角的六芒星吧,如果你是个低自尊女孩,可以试着经常暗示自己这句话:
我无法让每个人都满意,我必须先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值得被爱。这一点,无需得到证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