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尔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
文/林 萧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再度被刷屏,相比前段时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和贾浅浅事件引发的争议而言,此次刷屏似乎更有冲击力,其影响力也更有“正面效应”。这次的热点是10月6日揭晓的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得该奖项,其获奖消息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争相报道,众多网友点赞与转发,一时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热词。
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积淀,其权威性毋庸置疑,代表了文学领域内至高无上的荣耀。据统计,在此之前,过去118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有95位来自欧洲或北美,其中只有16位女性。安妮·埃尔诺作为第17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其获奖的意义不仅仅是重要文学奖项对女性的肯定,对于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繁荣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个现实的情形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安妮·埃尔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其作品虽然早在2009年就在国内翻译出版,但发行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世界文学》原主编余中先曾直言,安妮·埃尔诺在法国享有盛名但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目前国内对法国当代文学史的了解基本截止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安妮·埃尔诺的获奖,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悠悠岁月》瞬间登上国内大型购物网站的热卖榜榜首,之前几乎无人问津的网店也成为热门。据当当网数据监测显示:“悠悠岁月”搜索PV环比增长超20000%,1小时内销售册数环比增长30000%。国内绝大部分读者只能下单预订,因为该书当天全网已销售一空,需要出版社加班加点印刷。即便如此,也要等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书,俨然一幅洛阳纸贵的画面。
平心而论,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耀与影响力,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创作者不为之心动。但静下来想想,与其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奖项与获奖作家,不如更多关注他们的作品,而在此中,也需要客观看待,不应盲目跟风。从作品本身来说,《悠悠岁月》这部小说历经二十多年的思考和推敲,以作者自身经历的回忆为基础,构成一名女性六十多年的成长过程。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作品需要创作者生活与写作经验的长期积累与沉淀,这一点对于创作者和读者而言,无疑具有启迪意义。此外,安妮·埃尔诺在《悠悠岁月》中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创造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崭新的体裁,全书采用第三人称,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至当下的时代变迁,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其写作的创新性无疑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重要加分项,创作者可从中受到启发:创作离不开探索与创新,而非一味地借鉴和模仿。
从文学创作经历来看,安妮·埃尔诺的写作生涯起步得并不早,她34岁才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她晚年患了乳腺癌,其佳作一半写于她60岁退休以后,如今已82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今年还出版了新书,其勤奋与顽强让人敬佩。从创作数量上来看,安妮·埃尔诺的作品并不多,至今出版了约十五部作品,相对于国内不少作家而言,出版十几二十部作品的大有人在,其中却不乏为发表而写作、为出书而出书的浮躁和功利性因素在内。相比之下,安妮·埃尔诺对文学创作的热忱与虔诚,更值得学习和思考。
【作者简介】林萧,青年作家、诗人、媒体人。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诗刊》《文艺报》《中国青年作家报》《星星诗刊》《诗潮》《青年作家》《散文诗》等多家报刊,入围第四届、第五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著有诗集《红尘之外》《朋友别哭》、长篇小说《苦夏》、评论集《评心而论》等,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雁翼诗歌奖等奖项。曾任央视网、新华网、光明日报、法制周报、青年时报等数十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多篇评论被美国《侨报》、新西兰《先驱报》、英国国际广播BBC、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天津卫视、河北卫视、山东卫视等近千家媒体刊用、转载,入选全国多个省、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赏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