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朱佳鑫 李珉珈
最高亩产691.8公斤!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4‰盐度下耐盐常规稻产量实现新高度。
10月11日上午,在该中心育种试验基地9号田块种植的两种耐盐碱常规水稻材料小面积测产验收完毕。此次测产水稻材料22ZS-39产量608.9kg/亩,22ZS-44产量691.8kg/亩,均超过了对照品种盐稻21号516.9kg/亩的产量,此次测产产量打破往年纪录!
工作人员拿米尺测量测产水稻的实际面积
据了解,中心研发团队自2012年开始做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2019年耐盐常规稻的产量为295.9 kg/亩,2021年耐盐常规稻的产量为590.6 kg/亩。
穗粒多多“气质”好
一看就是“尖子生”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邀请参与水稻测评的专家有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学标,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研究员、国家品审会水稻专业组委员张保友,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李升东。三位专家站在9号田块种植的耐盐碱常规水稻边,相互交流着,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这些水稻材料穗粒数多,长势好的稻穗有一百六七十粒,而且饱满,整体看起来比较整齐。
工作人员现场测量水分并记录
秋高气爽,天公作美。当日9:30,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两位工作人员拿着卷尺迈入育种实验基地9号田块。他们先对水稻材料22ZS-39确定测产面积,一位工作人员扯住卷尺的一头定住,另一位工作人员把卷尺扯到一定长度测量,然后报给记录人员实际测量地块为长8.2米、宽1.1米的面积。测量完毕,另两位工作人员进入试验田,用镰刀把水稻材料收割成几堆,然后抱到现场的脱粒机旁。同时,其他的工作人员按照同样的操作步骤进入水稻材料22ZS-44试验田区域,将水稻材料收割完,等待脱粒测产。
脱粒机轰鸣的声音不算太大,工作人员拿起一小撮22ZS-39的水稻材料放入脱粒机,正反面翻动着让水稻粒脱粒完全。在脱粒机的出口处,套有网兜,里面有长条形标记牌,上面写着22ZS-39,水稻粒不断欢快地从脱粒机流出来,落入网兜。
进行测产的水稻材料
水稻脱粒现场至少需要两位工作人员,一位负责拿起测产的水稻材料,一位操作水稻脱粒。间隙里,另一位工作人员从脱粒完的水稻里分拣出留有水稻粒比较多的秸秆,再次放入脱粒机重新脱粒,以此让水稻更完全脱粒,让测算更准确。脱粒后要进行称重,用于折算理论亩产量。
据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于萌介绍,该9号种植试验田土壤初期含盐量是0.34‰,pH值7.9,水稻材料全生育期灌溉盐度4‰的咸水。今天测产的两个水稻材料属于选育稳定的耐盐碱水稻材料,于2022年4月底播种,5月底插秧,10月初进入完熟期,下一步计划将它们加入到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中,进一步对其相关性状、抗性及丰产性进行考察。
三位到场专家现场讨论测产水稻测评结果
不到半个小时,两种水稻材料22ZS-39和22ZS-44脱粒、称重完毕。称重之后,工作人员现场用仪器测量水稻的水分,把数据进行登记。
水稻测产工作人员及专家
十年研发海水稻
推广已超百万亩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研发事业部部长万吉丽介绍,当天测产的两个水稻材料非常有代表性,22ZS-44亩产量已经达到了691.8kg,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很有发展潜力。
她说,2017年中心测产的一个杂交籼稻品种,在千分之六的盐水灌溉下,产量达到620.95kg/亩。但因为它是杂交稻品种,杂交稻普遍比常规稻产量高很多,所以今天测产的两种水稻材料在全生育期盐度4‰的咸水灌溉的条件下,产量应该是很不错了,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高的。下一步,该中心会继续创新,推出更多优质种质资源,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工作人员现场给水稻材料测水分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发团队自2012年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开始做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育种过程中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生物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手段,缩短育种周期。十年间,中国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截至去年底,中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多个省份,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目前中国推广海水稻种植的面积突破100万亩。
专家及工作人员现场讨论车产水稻长势情况
延伸:
改造亿亩盐碱地
能多养活八千万人口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指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可以在海滨滩涂、内陆盐碱地种植生产的一类特殊的水稻品种。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近15亿亩,其中大约2亿-3亿亩有改造潜力可以进行农业开发利用。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水稻种植过程中对于土壤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但水稻对盐碱敏感,因此提高水稻的耐盐碱抗性成为我国开发利用盐碱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作人员现场对测产水稻材料进行脱粒
在“改造全国一亿亩盐碱地,多养活8000万人口”的宏伟夙愿里,袁隆平院士提出“中华拓荒人计划”,号召国内外行业领先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金融、农业、制造、信息、销售企业加入,共同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计划用8-10年时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结合各地特色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实现海水稻的推广和全产业链发展,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经典案例与样板工程,乘“一带一路”倡议之势,将中国土地治理、耕地保护的经验传递到全球,发挥“中华拓荒人”精神,矢志创新、拓荒为耕,改造亿亩荒滩变良田,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中国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