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秋日之花,与梅、兰、竹合称“四君子”,被认为有傲霜之质,是世外隐士。在北京,好多公园秋天都有菊花展,但我几乎从来没有去观赏过,原因无他,大概因为菊花实在是一种太过于接地气的花,平日在道路边、田间地头司空见惯,一束束、一朵朵,素着张脸,着实朴实,以至于让人难以想象登上公园的“大雅之堂”会是什么模样。
如此说来,菊花也的确符合“隐士”的气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生长在随处可见的泥土里,毫无惹人注意的野心,平平淡淡,却又有点小小的芬芳和灿烂,这不是自足自适的隐士是什么?
菊花与隐逸精神相关联,大概始于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饿肚子,也要辞官归田隐居,素来为文人所称道。而他最爱的花,正是菊花,不仅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千古名句,还留下“白衣送酒”这样的风雅典故。在这个典故里,江州刺史王弘派人给穷得喝不上酒的陶渊明送佳酿,白衣使者翩然而至,赏心悦目的画面背景里,一丛丛灿若朝阳的菊花是亮点。由此,陶渊明成为“菊”与“酒”的代言人,而菊花所象征的“隐逸精神”在尘世也有了可见可触的实体。
事实上,菊花有美名雅质,可溯源至先秦。屈原在《楚辞·离骚》里写:“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以菊花入馔,在当时已有先例。不过,诗人这样写,并不是为了突出饮食的精致,而是为了表现精神品质的高尚纯洁、人格意志的卓尔不群。毕竟,以香花美草为饮食,在观感上远远优美于“割腥啖膻”,在《庄子》里,高洁的鸟儿鹓鶵就“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肯随世俯仰的天真执拗,有别于“饥不择食”的贪婪放纵。所以,“餐菊”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是自身精神格调的外显,就像后世《红楼梦》里的妙玉,收梅花上的雪做烹茶之水,固然有作为饮食的现实意义,更多却是为了表达“洁”“净”“雅”的精神追求。
不过,屈原的《楚辞》里香花美草众多——“兰”“芷”“芙蓉”“江离”……菊花并不是最有特色的一种。因此,真正赋予菊花个性的,还是陶渊明,是陶渊明的发现和钟情,让菊花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特气质。陶渊明辞官返乡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描述过自己的快乐感受:“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他望见自己简陋的家门,欣喜地奔向前去时,有仆人欢迎他,有家人期盼他;院中的小路虽然荒芜了,但松树、菊花依然欣欣向荣;回到家里,有幼子依偎在身旁,饭桌上有斟得满满的酒等待着他……若说这不是心灵与物质的双重丰盈,那大概没有什么是自足的了。“菊”与“松”在这里,不仅仅是两种植物,更是一种孤标傲世的风骨,是一种精神的坚持和守望,像——迎候陶渊明的家人与朋友。
归乡两年后,陶渊明更是有意把“贞”“秀”“卓”“杰”的美好品质赋予松、菊。他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把松、菊耐寒的特质想象成豪杰不畏人生苦寒的坚韧品格。至此,菊花实现了它从平平无奇到卓尔不群的飞跃,在中国文化的精神谱系中已然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正是从陶渊明开始,后世的诗人再写菊花,便都各有深意,各有寄托。唐代元稹著名的《菊花》诗,继承的就是陶渊明的精神内核:“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的即是菊的不凡之姿。元稹人生中后期,为了争权夺利,依附宦官,打击异己,算不上是道德操守圆满的君子,然而,在青年时期,他还是满怀儒家拯时济世的高尚情怀的。这首《菊花》诗大概作于他二十三、四岁时,在这首诗里,他借由抒发对菊花的偏爱,来表达自己清高纯洁的志向怀抱,想来对于陶渊明的倾慕应该是真诚的,对于君子之德的向往也怀有年轻的热忱。
唐代李商隐写菊,也是直接用陶渊明的典故:“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罗含是东晋人,博学能文,恬淡自守,不慕荣利。相传他年老辞官归乡时,回到家里,天地感应到他的德行,院中台阶下忽然生出一丛丛兰花、菊花。这个故事当然是小说家的手笔,不过,以兰菊比德君子,也是中国文学“香草美人”传统的延续。而在这首诗里,李商隐虽有出尘的清高自矜,更多的却是入世的渴望,不然,他只比自己为隐逸的菊花就可以了,为何还要陈述希望被泡在金鹦鹉酒杯中,被高居玉堂的大人先生们置于唇边的心愿呢?
到了蒙古灭宋之后,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给菊赋予了更深沉的家国情怀。南宋亡后,郑思肖隐居于苏州的一个寺庙,终身不愿出来服侍新朝,平时连坐着、躺着都要朝向南方,以此申明心系大宋的志向。他曾作过一首《寒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卓落姿态,表达了不忘故国、隐居不仕的坚贞之志。
其实,自陶渊明以后,菊的个性也是丰富多彩的,不止于“隐逸”一义。唐代黄巢科举考试落第后,写下《不第后赋菊》一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里的菊花不再是飘然出尘的隐士,而自有一股草莽英雄气。
此外,黄巢还有一首同样有名的《题菊花》诗,口气也很大:“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据宋人笔记记载,黄巢还是个五岁孩童时,有一次和爷爷、父亲对着菊花联诗,爷爷思索了半天,没有想出诗句,黄巢却信手拈来,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做百花的首领,穿上天赐予的赭黄衣服,这明显是有做帝王的志向。五岁孩童露出“反骨”,这让黄巢的父亲感觉不安,当时就要揍他。但爷爷疼爱孙子,阻拦道:“孙子是能作诗的,只不过不知道轻重,可以让他再作一首看看。”于是,黄巢才思敏捷地吟出《题菊花》一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依然是做皇帝、帅群雄的意思,只是表达上含蓄了不少。
当然,后世人多认为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并不可信,不过,黄巢不甘平庸,渴望出类拔萃的领袖气质,确实从幼年起就崭露无疑。他的几首菊花诗,虽称不上精致,但不落窠臼,以豪迈之气给菊花赋予了另类的个性。
“诗庄词媚”,诗里的菊花不是君子便是豪杰,多含庄重之态。这大概是因为古语所说:“诗言志,歌永言。”诗有“言志”的重任,故而多深沉之意。不过,菊花在词曲里,则是另一种风貌,不再是典雅的“士”,而更像妩媚的女子,更接近它作为“花”的本质。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写给丈夫赵明诚的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言:“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本来就不像牡丹、芍药一样肥美雍容,称其为“瘦”,不可谓不精准。而人比黄花还瘦,这自然是在向丈夫撒娇,大有“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这里的菊花淹然百媚,明显富有闺阁情趣。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一首《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于张生即将远去考取功名,与崔莺莺长亭告别之际。词里碧云连天、黄菊满地的凄清秋色,正是有情人将要各奔东西的伤感情绪的写照,也是女主人公青春短暂的残酷现实的暗示。这里的菊花虽不是主角,但在渲染气氛方面,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由此可见,菊上可比君子,下可媲美人;可幽独,堪隐逸;有风骨,含娇态……称其为秋天第一名花,所言不虚。
《藏在名句里的诗词密码》
一
中国青年出版社
常迎春/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众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入手,串联起50首中华优秀古典诗词,在知识解读和审美赏析中,走近一位位诗人。这些诗词囊括了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大部分著名诗人的作品,采用知人论世的讲解方式,将诗词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地理知识和哲理内涵等,都介绍清楚、阐发准确。另一方面,本书抓住诗词的风格流派、语言特征,进行审美赏析,带给读者美的感动和启发。本书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富含趣味,配以知名漫画师小林的古风插画,既适合中小学生作为课外拓展材料阅读,也适合广大诗词爱好者欣赏。
【作者简介】
常迎春
清华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青年文摘杂志社资深编辑,喜欢历史,热爱诗词,在《青年文摘·彩版》杂志长期撰写诗词鉴赏专栏“名句的出身”,曾给北京八中的学生开设古诗词赏析课,著有畅销书《丰子恺漫画古诗文》,有微信公众号“常小仙”。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 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