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汾源灵沼(宁武县东寨镇)通往芦芽山和马仑草原的大山沟中,在汾河支源之一的芦芽山河谷地带,上世纪末叶发现一条景致迷人的神奇山谷。此谷就在马仑草原所在的黄草梁脚下马仑村北。山谷中扑朔迷离的自然生态景观,浓郁的诗情画意,吸引着远远近近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这条沟谷有一个美好而诱人的雅名——情人谷。
沟谷入口仅约20米左右,在宏辉苍茫的高山峻岭怀抱中,显得纤小僻窄,以致长期以来“养在深闺”,无人认识。进入谷口,一道深约5公里的封闭峡谷,向着大山纵深弯延曲折地延伸进去。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条峡谷,简直是大自然的一件艺术杰作,是造物主鬼斧神工造就的一处与世隔绝的伊甸园。
在这个由原始花岗岩山体演变成的精巧天地里,一条清清的溪流流出大山密林深处, 顺着溪水冲击成的谷底岩凹,蜿蜒屈曲,涓涓外流。这溪流千万年来的运行轨迹,对谷底的花岗岩滴、涮、冲、瀑,使之形成数不清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窝儿。当溪水流经每一个石窝的时候,都要短暂停留,从而又天然生成了一池池清彻的碧潭。由于蓝天、白云、绿树、百花,和沟谷本体花岗岩五彩石色的辉映,每一个小石潭中的蓄水都显出各不相同的异彩纷呈色调。如果您从谷口顺溪望去,那简直就是铺在地上的一串旷世绝尘的翡翠珍珠宝石项链!
最大的一处石潭,深约3米,纵广2米左右。它仰承着从上游以几十米落差飞泻下来的山溪形成的瀑布,发出清脆维妙的鸣响。而那飞瀑泼溅起来的水珠,又向潭畔的花岗岩壁上洒去,将岩壁冲洗得光洁无暇,晶莹柔腻,如镜似画,精美绝仑。就像是高精度的刨光润滑机精密加工出来的艺术精品一般。而那些凌空飞飘起来的水珠,又被和煦的日光照射得色彩斑烂,如虹似霓,翻覆腾滚,眩目耀眼。
山溪流淌的历史曲线,还把花岗岩谷底冲刷成一系列连续不断的“S”形凹槽,每一个凹槽的前边又是另外一幅柳暗花明的新景致。在凹槽的两翼,断断续续地显现出一块块平滑的石床或石盘。这些可以躺卧休憩的石块,如床似毡,自然天成,或隐于灌丛,或潜入石豁,安适避静,隐秘空灵,就像是上天专为情侣们设置的幽会“包厢”一般。
由于花岗岩上铺满了厚厚的苔藓和地衣,由于灌木枝杈的遮挡阻隔,游人在情人谷中行走,必须沿着谷畔崎岖曲折的林间小径。这虽然增添了旅途的艰辛,但在情侣们相互提携、搀扶的跋涉努力中,却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游趣,增进了感情。
爱情,原本就是一部阴晴圆缺兼具,喜怒哀乐并存的多变奏抒情诗篇;而情人谷中的这段曲曲折折的坎坷旅程,恰恰正好反照了爱情曲线的一波三折,好事多磨。
除了石潭、碧水、飞瀑、幽径的意趣,情人谷当然不乏奇花异卉和高松密灌的点缀庇荫。而最使人叹为观止的,是从谷畔石缝中硬挣着支生出的一株怪松。它树冠向下,腰茎曲支,有记者像其形制而描绘为俨若一个巨大的“?”号。它给人们留下的想象空间,实在太委婉而又过分地深沉了。据说,当情侣们双双来到树下,不管是男是女,只要向对方提出某种问题,总会得到满意的回复,从而使情缘更加深厚巩固。故而,人们又亲切地把它称作“神树”和“爱情树”。
情人谷虽系近期发现,但它那优雅的环境和美好的寓意,已被广泛传扬。故而,凡游芦芽山者,无不争相趋赴,一瞻为快。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宁武人,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余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人民艺术家张美兰》,个人作品全集《王树森作品大系》(共30册)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文诗画》等36部,主编出版亘古第一部《宁武县志》。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和文史专著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报
来源:史志忻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