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文化地标,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
莎士比亚书店
故事要从一次大战末期的巴黎谈起,主角是一位来自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女子丝薇雅·毕奇(SylviaBeach)。对于巴黎的迷恋,使得曾与家人在当地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丝薇雅,在三十岁(1917年)时重返巴黎,打算研究当代法国文学。
对于巴黎的迷恋,使得曾与家人在当地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丝薇雅,在三十岁(1917年)时重返巴黎,打算研究当代法国文学,却因机缘结识在河左岸奥德翁街上开法文书店的阿德里安娜·莫霓耶(Adrienne Monnier),并参与书店的活动,进而认识了一些法国知名作家,高大的莫霓耶与娇小的丝薇雅对文学怀抱着同样的热情,并景仰对方的文化,因而惺惺相惜,成为莫逆之交。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丝薇雅在好友的鼓励下,于河左岸开了一家英文书店,两年后丝薇雅将书店搬到莫霓耶的对门,更方便骚人墨客在两家书店间穿梭。
星光灿烂的巴黎
丝薇雅将书店命名为Shakespeare and Company,意指“莎士比亚及同伴”(“同伴”指的是她自己,也是其他文学同好;以下简称“莎士比亚书店”,专卖一些主流与非主流的英美文学书籍和杂志。
书店从开张那天起,就不曾冷清过,通过在文艺圈极活跃的莫霓耶,丝薇雅结识了不少文艺界人士,加上她将书店以租书店及零售店的形式经营,使得人潮不断;然而使“莎士比亚书店”名噪一时,精英聚集的主要原因,是一次大战后,巴黎因画家毕加索、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乔伊斯、舞蹈家邓肯等人的加入而星光灿烂,更吸引了许多自我放逐的美国作家,以“莎士比亚书店”为据点,,在此或高谈阔论、或借阅书刊、或发表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庞德(Ezra Pound)以及喊出“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女作家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和她亦步亦趋的同性伴侣爱丽丝·托克拉斯(Alice Toklas)、英国作家D.H.劳伦斯、苏俄导演爱森斯坦等人都是书店的座上客。
书店陨落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进占巴黎,局势岌岌可危,然而犹太裔的丝薇雅却拒绝美国大使馆的安排潜回祖国,她执意固守书店并于巴黎的友人共患难。
书店一角的钢琴等待你来弹奏
1941年某日,一名德国军官因丝薇雅拒绝卖给他一本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于是扬言次日要没收所有的书,焦急的丝薇雅当下与友人将所有的书籍搬离店面,甚至将招牌的店名漆掉。。。。。。德军的确没抄到一本书,但是却带走了书店的主人。已经五十四岁的丝薇雅在拘留所中度过了六个月,出狱后却再也提不起劲开店,无论众人怎么劝说。幸运的是,她在晚年时以书店之名写了一本回忆录,鲜明地记载了昔日情景,让未能恭逢其盛的我们,能借书而稍减遗憾。1962年,丝薇雅在她的第二故乡巴黎去世,享年七十五。
丝薇雅以书店之名写的传记
“莎士比亚”后继有人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莎士比亚书店”在消失二十余年后又现巴黎。事情是这样的,一位美国文艺青年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在1950年代时,到巴黎念大学,然后又靠祖产买下河左岸拉丁区旁的一栋三层楼房,仿照原书店的模式开起英文书店“弥斯楚”(Librairie Mistral),乔治自称是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私生子的儿子,与美国东海岸作家来往密切;他的书店只卖美国作家的书籍,这一目标定位,使得他的书店在上世纪50年代成了“垮派”(垮掉的一代)作家在巴黎的据点。就像当年的丝薇雅的书店一样。
半个世纪以来,巴黎塞纳河左岸一家狭小而拥挤的书店,一直是落拓作家们的庇护所。他们可以在这里吃饭、寄宿,唯一的条件是每天必须读上一本书。这家书店为乔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也让海明威在日后留恋。没错,它就是那家比诗更浪漫的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andCompany)。
第二代莎士比亚书店
第二代的“莎士比亚书店”在很多方面都延续了丝薇雅时代的人文特质。虽然1960年代以后伟大的作家不似1920年代、1930年代那么多且耀眼,但是乔治还是发展出自己的风格。每个星期天的午茶时间和星期一晚上的户外诗歌朗诵,已经成了书店的传统,尤其是他在二、三层楼挨着书架摆置了一张张床,免费提供给旅人住宿栖息,更是绝无仅有的特色,乔治戏称他的书店是“滚草旅馆”(Tumbleweed Hotel),倒是相当传神。
书店以礼待客,墙上写着:“不要对陌生人冷漠,他们也许是乔装改扮的天使。”
书店更新换代
乔治的女儿丝薇雅从伦敦的大学毕业后,接掌了“莎士比亚书店”。能由乔治的后代、一个名唤“丝薇雅”的女儿接掌这家店,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
丝薇雅·毕奇·惠特曼已经从90多岁的父亲手中接管下“莎士比亚书店”,让书店的传奇继续在巴黎河左岸流传下去
主修历史的丝薇雅,对戏剧感兴趣,曾经在书店前的广场策划了一场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并且在2003年与2006年分别举行了长达一个星期的文学节,并打算从2008年起,每两年常态举办。此外,电影《爱在日落巴黎时》也是经由丝薇雅的安排而在书店内进行拍摄。丝薇雅认为,“莎士比亚书店”是一个“神圣的公共机构”。
已经90多岁的店主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就住在书店楼上。早年他都是在书堆中间随便搭个床铺,后来才买下了3楼的公寓。房间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床,一个水槽,一个浴缸,一张桌子,一个古老的炉灶,以及窗台上一个冒着热气的炖锅。窗外,巴黎圣母院安静地伫立在金色的阳光下。
丝薇雅吾道不孤
除了巴黎,柏克莱、纽约、西雅图,甚至罗马、维也纳都相继出现“莎士比亚书店”,一位曾于1989年到莫斯科讲学的美国大学教授玛丽·邓肯(Mary Duncan)有感于当地英文书籍贫瘠且缺乏文人社交的场所,而于1996年与当地友人创办最新的一家“莎士比亚书店”,并决定将提拨部分盈余支持莫斯科作家。
莎士比亚书店
另外,美国俄勒冈州竟然有一家“丝薇雅·毕奇旅馆”,店中除了有个图书馆和舒适的摇椅外,每个房间并以知名作家命名,例如狄更斯室、爱伦·坡室等,想必店主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兼丝薇雅迷。丝薇雅虽已作古多年,但是对文学、作家的爱却不断地影响现代人,对于创始的名号被四处使用,想必慷慨大方的她若是泉下有知,应当不以为忤,反而是会很开心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