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肩负军人使命,为了执行任务,连妻子难产而亡,都没能见到妻子最后一面。他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多少次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战友就倒在他脚下的这条新藏线上,就牺牲在他眼前,可他依然无怨无悔,昂首向前。
他发扬“红柳精神”,积极组织部队建设,改善士兵们的保障服务,真正做到了“上不负党,下不亏兵”。他就是新藏线运输兵:张良善!
张良善
一提到西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蓝天白云,雪山湖泊。然而在美丽的景色下面,人们往往忽略了那里还有荒凉的戈壁,有悬崖峭壁,有风雪冰川,有高原缺氧以及无边的孤寂。
北起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的零公里石碑,南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查务乡2140公里石碑的新藏线就是这样一条到处布满着危险的“死亡天路”。
西藏
漫长的无人区,几百里见不到人烟,想求援都没地方求,而且往往塌方加上泥石流,雪崩连着山滑坡,动不动就暴风雪封道,在这条平均海拔4500米,需要翻越5座5000米高山,16个冰达坂,涉过44条冰河,处处倒下过先辈英烈,至今依然不断有战友牺牲的道路上,西藏阿里军分区汽车营汽车运输兵张良善一跑就是22年。
“天山达坂撒过尿,死人沟里睡过觉!”普通人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可以吹嘘一辈子,然而已经在这条路上往返过146次的张良善也只是微微一笑,视作等闲。
有人说,进藏的线路又不止这一条,这条路这么危险,又会死那么多人,不走它不就行了吗?很遗憾,答案是——不行。因为新藏线不仅仅是西藏西部地区运输补给的大动脉,同时还是守卫祖国边疆的哨所战士们的生命线!
所以,才会有了那么一群以张良善为代表的运输兵,默默无闻地将自己的所有青春献给了祖国,将一腔热血与汗水洒满了新藏线!
新藏线的路况很艰难,坡陡弯急,许多路段都是左边峭壁,右边悬崖,往上看不到顶,往下看不到底,中间只能容纳一辆车的宽度通过,就连多年的老司机也要胆颤,想要操纵着重型运输卡车过这些地方,要是技术不过硬的话,别说完成任务了,连命都留不住,所以每一次出任务上道,张良善都非常谨慎。
张良善是1984年10月入的伍,从86年开始跟车进藏,向老兵学习高原驾驶技术,熟悉新藏线的路线路况,此后,他一次次的遭遇危险,与死神擦肩,又一次次的迎难而上,排除万难,又一次次的目睹战友们就在他身边,就在他眼前倒下……
悲痛而坚毅,智慧亦血勇,军人的职责与使命和新藏线上的血与泪,共同铸就了共和国卫士的无尚荣耀。
就在1987年的10月份的时候,部队有一次紧急运输物资的任务,只是就在任务的途中,车队中有一辆车突然坏掉了,不过在新藏线的这种路况下,车辆出问题是常有的事,但是那辆车的配件已经用光了,张良善就把自己车上的备用配件借给了战友应急,这种情况也非常普遍,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张良善的车居然也坏了,这一下,备用配件都用光了,这该怎么办呢?
张良善思来想去,决定让副驾驶战友先行下山回营地取备用配件,而自己就留下来看守车辆,原本这个距离大概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能回来,但是没想到战友们离开之后,前方某个地段就发生了大面积塌方,回来的路被阻住了。
张良善对此毫不知情,啃着干粮遥望着雪山,耐心地等着战友归来,然而等了一天又一天,干粮都吃光了,战友还没赶回来,张良善意识到肯定又是道路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他不得不打起精神,自己想办法解决在高原野外的生存问题,所幸,他在附近找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湖泊,可以抓到鱼来充饥。
在这么高的海拔上,食物根本熟不了,张良善没有更好的烹饪条件,没有办法处理鱼腥味,只能闭上眼睛强迫自己嚼着半生不熟的鱼,腥腻得直犯恶心,可是没有办法,没别的东西可吃。
一直苦苦支撑了15天,战友才越过塌方地段匆匆赶回来,此时的张良善已经嘴唇发乌,眼窝深陷,全身浮肿,奄奄一息,甚至已经写下了一份遗书,战友们见到他这个样子,顿时忍不住抱着他痛哭流涕。
经过抢救和两个多星期的休养,张良善转危为安,他不顾医生的劝告,执意归队,不久之后又重新踏上了这条“死亡天路”。
至于说突然遇到大风雪,张良善已经很有经验了,只是战士们需要顶着零下30多度和十几级的大风到车外边铲雪,铲掉一点,就赶快前进一点,不然路会重新被大雪盖上,那样的就得再重新挖开,总是这样做无用的重复工对体力的消耗很大。
所以一次铲掉多少距离的雪很有讲究,这就凸显有经验的老运输兵的重要性来了,他们会根据风雪的大小来估算出需要挖开的距离,在尽可能快速突围的情况下,又最大可能的保存体力。
这条新藏线,是张良善的荣耀之路,因为他在这条路上荣立了两次2等功,6次三等功,可是同时这条路也是他的伤心之路,因为坚持理想与信念,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1992年10月,张良善的妻子何桂丽产期临近,可是部队得知预报上说今年寒冬的大风雪将会提前到来,此时已经有厚厚的雪层封阻道路了,如果不能在大雪封山之前将物资送上去,那么边防哨所的官兵们将会没有足够的补给,其后果难以想象。
一边是沉重的使命,一边是深爱的妻子以及即将出世的孩子,张良善陷入了两难。
最终,张良善还是咬牙归队,与战友们一起执行了这次重大紧急任务,毕竟是要冒雪突击,多一名技术过硬的汽车兵,就能多送上一车物资,这对马上就要面临大雪封山近半年的边防哨所官兵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他却没有想到,他这一去,竟没能来得及与他的孩子见面,便成为了永别。
孩子,夭折了。
张良善的妻子何桂丽,也因为难产大出血而生命垂危,张良善完成任务之后心急火燎,紧赶慢赶,也只能见妻子最后一面, 在弥留之际,妻子何桂丽流着眼泪虚弱地叮嘱他:“以后跑山上的路,一定要慢点,千万……注意安全。”张良善听了顿时泪水奔流不止。
悲痛欲绝的张良善买了水泥和砂石,打算亲手为妻子立个墓碑,可是做了一半,得知营里又有运输任务的时候,张良善立刻擦干眼泪申请出战,在完成任务归来之后,张良善带着他所有的军功章,亲手给亡妻刻下了碑文,然后咕咚一下长跪不起,仰天大吼道:“我对不起你!”
每一枚军功章的背后,都有我的血肉与汗水,也有你的情意与支持,所以,这些军功章,也有你一半!自此之后,每次张良善出任务回来,都会到妻子的墓前坐一坐,和妻子念叨念叨心里话。
“军交运输先进标兵”,西北军营“十大杰出青年”,“红旗车驾驶员”标兵, “高原模范汽车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大杰出青年”, “共和国的脊梁卫士”,张良善可谓荣誉等身,他还多次作为军人代表参加三级军区军人代表大会,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五一”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表彰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张良善是祖国的好战士,人民的好英雄,时代的好楷模,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对妻子何桂丽一直心怀愧疚。
后来,张良善因为以前执行任务时落下病根而导致病痛缠身,身体状况无法再负担一线艰苦的任务,不得不退居二线,走上了管理岗位,出任军分区装备科长。
过去,由于条件艰苦,张良善那一代汽车兵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因此张良善很理解汽车兵们的艰辛,所以一门心思的想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好,让条件慢慢好起来,让士兵们过得好一点,少受点罪。
他开展岗位大练兵,培养专业的汽车维修人才,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的汽车维修队伍,他为了能有场地建设修理车间,还专门带领工兵用十台挖掘机硬生生的将营地旁边一座7米多高的山头夷为平地,连带着器材库的场地一并解决了。
他在想尽办法为部队建设节约经费的同时,还对工程标准要求一丝不苟,面对原则问题毫不让步,在机关担任军分区装备部长以来,每年他都要挤出2个月的时间亲身下边防进行装备检查,手把手地传帮带,即便在山上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也从不休息。
张良善深刻的明白,人民大众的幸福安康,总得有人替她们负重前行,而自己就是这万千接过老一辈革命先辈的担子抗在肩上的一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红柳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阿里精神在一直支持着他,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一家不圆万家圆”,尽管有过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家庭的愧疚,但张良善认为值得。
如今,已经是兰州军区阿里军分区副政委的张良善,依然没有离开高原,依然在为党和人民,为坚守在西藏边疆的千千万万名战士服务,以实际行动,报答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栽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