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下)
10.假红树科
假红树科(Pellicieraceae)只有1属1种,是单种科,假红树只生长在中美洲从哥斯达黎加到厄瓜多尔一带。
本科植物是常绿乔木,枝条丛生;单叶互生,有腺点;花大,花苞长,花瓣5数;果实大,直径达13厘米,类似椰子,皮干燥,但前面有一个尖端突出。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山茶科中,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认为可以选择性地与四籽树科合并,但2007年5月7日新修订的版本将其合并到四籽树科中。
11.五列木科
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只有一属—五列木属(Pentaphylax Gardn. et Champ.)共两种(在APG III中,其属不只两种),分布于东南亚,中国有一种—五列木(P. euryoides Gardn. et Champ.),分布在南部及西南部。也有的分类学家认为,实际只有一个单一种。
本科植物为常绿乔木;叶互生,革质,无托叶;花小,两性,具短柄,花萼和花瓣均5枚;雄蕊5;果实为蒴果,种子顶端有翅。五列木的木材坚硬,可作各种用材。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放在山茶目中,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本科无法放入任何一目,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最终将其放入杜鹃花目,并认为可以选择性地和厚皮香科及肋果茶科合并。
(1)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具芽鳞。单叶,螺旋状排列;托叶宿存。花小,两性,辐射对称,排列成腋生假穗状或总状花序;小苞片2,紧贴花萼,宿存,多少呈龙骨状,具睫毛;萼片5,不等长,圆形,覆瓦状排列,具睫毛,宿存;花瓣5,白色,厚,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圆形或微凹,在芽中覆瓦状排列,基部常与雄蕊合生;雄蕊5,在芽中内折,后来直立,与花瓣互生,比花瓣短,花药较小,基着药,2室,顶孔开裂,无花盘;子房上位,5室,胚珠每室2枚,并生,下垂,具2层珠被,花柱1,长而宿存,具明显或不明显星状5尖头,有小而明显的柱头刺。蒴果椭圆形,上半部室背开裂或向下裂至基部,中部具隔膜,外果皮具皱纹,沿心皮中脉分裂,中脉宿存,内果皮和隔膜木质,后来开裂而宿存,中轴多少具5角,内果皮和种子表面具横纤维组织;种子长圆形,压扁,顶端具翅或有时无,胚马蹄形,胚乳稀少。
(2)五列木属
五列木属(学名:Pentaphylax)为五列木科的一个属。
属名Pentaphylax源于希腊语pente(五列)和phylax(卫士)的合成词,指花朵各部均为5出数。
(3)五列木
五列木(学名:Pentaphylax euryoides Gardn. et Champ.)是五列木科五列木属植物,生于海拔650-2000米的密林中。为热带、亚热带山地雨林的常见树种。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8-25℃,极端最低气温-2℃以上,年降水量1200-2400毫米,适生的土壤为红壤或砖红壤。
分布于中国、越南、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阳春、英德等地)、海南(白沙、东方、乐东、昌江、陵水、三亚等地)、湖南、江西、福建。
经济:木材结构很细致而均匀、纹理通直、材质稍硬、稍重,但加工容易;干燥后会变形并略开裂,材色具光泽与均匀,用于一般建筑及普通农具、家具等。
观赏:株干挺秀,冠形茂密,郁郁葱葱,色彩丰富,可做观赏树。
12.捕蝇幌科(捕虫木科)
捕蝇幌科(拉丁语:Roridulaceae)也有写成“捕虫木科”,一般称作捕虫树。只有1属—捕蝇幌属共两种的食肉植物,都生长在南非,是南非的特有种。叶面有带黏液的毛,可以捕捉小昆虫,但它们并不是可以直接消化,需依靠共生的一种刺蝽(学名:Pameridea roridulae)吃掉被捕捉的昆虫,植物从刺蝽的排泄物中吸取营养。
多年生小乔木,花粉色,果为蒴果。叶片具腺体,可分泌粘液,粘性极强,昆虫被粘后,其植株不会分泌消化液,所以,刺蝽或花叶蛛会吃食捕虫木所捕的猎物,其排出的粪便,会变成捕虫木的肥料。
其科一属二种,分别为美杜莎捕虫树和锯齿捕虫树
捕虫树(Roridula)是捕虫树科捕虫树属植物,只有两种,生长在南非最南端的开普地区。它们扎根在非常贫瘠的山区石英岩砂砾中,因此需要靠肉食行为补充所需的营养。捕虫树对于当地干燥易燃的环境有着特殊的适应性,在频繁的山火之后,捕虫树的种子仍可在寸草不生的一片焦土中萌发。捕虫树可以长至两米高,条件适宜时可以开出漂亮的粉红色五瓣小花,吸引昆虫来传粉。捕虫树细长的叶片上密布黏性极高的腺毛。粘液在阳光下如同蜜汁一样闪光,吸引昆虫并将其牢牢粘住。人们一度认为捕虫树是跟茅膏菜类似的肉食植物,因为它们都采用相似的黏虫陷阱来捕捉昆虫。但后来研究表明它并没有能力自己产生消化酶,仅仅是将昆虫粘住而已,所以捕虫树其实只是一种原肉食植物。捕虫树不能自己消化猎物,跟捕虫树共生的两种刺蝽(Pameridea marlothii, P. roridulae)和一种花叶蛛(Synaema marlothii)。刺蝽和花叶蛛可以在捕虫树上自由行走而不被粘住,它们吸食捕虫树粘住的其他昆虫,花叶蛛同时也捕食刺蝽。捕虫树为它们提供庇护,并通过它们的排泄物吸收营养,形成狼狈为奸的共生关系。但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它们三者的共生关系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南非科学家在 2002 年的一项研究中,利用同位素标记了粘在捕虫树上的昆虫,仔细研究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营养吸收情况。结果表明,当刺蝽占多数的时候,捕虫树能够最终从猎物中获得 70% 的氮素;但当花叶蛛占多数的时候,捕虫树则只能获得 30% 的氮素。研究者将它们的关系形容成「两人跳探戈,三人起冲突」(It takes two to tango but three is a tangle)。刺蝽跟捕虫树的关系中是互惠互利的,刺蝽为捕虫树消化猎物,并用排泄物为捕虫树提供营养;捕虫树则为刺蝽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两者各取所需。但插足于其中的花叶蛛,则充当了欺骗者的角色,它更像是捕虫树上的寄生虫,靠捕食粘住的昆虫和刺蝽获利,却厚颜无耻地不对捕虫树作出应有的回馈。然而,2007 年上述研究者又进行了一次实验,发现这一三角关系并非之前那样单纯。刺蝽跟捕虫树的友谊并没有那么牢靠,花叶蛛也并不是不劳而获的欺骗者。刺蝽其实也心怀鬼胎,在捕食捕虫树粘住的昆虫的同时,也吸食捕虫树的汁液。研究者们发现,当刺蝽的种群规模过大的时候,由于没有足够的昆虫供给刺蝽,刺蝽就会开始大量吸食捕虫树的汁液,捕虫树的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此时依靠捕食刺蝽的花叶蛛会对刺蝽的种群规模有所限制,能够防止其过度膨胀危害到捕虫树的健康。
13.肋果茶科
肋果茶科(Sladeniaceae)又名毒药树科,包括2属3种,生长在东南亚和东非。中国有1属1种,生长在云南。
本科植物为乔木,小枝有毛;叶革质;花的花瓣5数。
(1)分类学史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山茶科中,有的分类法将其列在猕猴桃科中,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认为可以选择性地与五列木科和厚皮香科合并,2007年5月7日修订的APG网站将Ficalhoa属合并到本科中。
(2)肋果茶属
肋果茶属(学名:Sladenia)是肋果茶科下的一个属,为乔木植物。该属仅有肋果茶(Sladenia celastrifolia)一种,分布于泰国、缅甸和中国云南及广西。
自从1973年Kurz成立本属以来,学者们对它的位置的意见就不一致,曾被置于4个不同的科(茶科、锡叶藤科、亚麻科和猕猴桃科)内。最近Airy-Shaw认为应自成一科为妥。
乔木;叶互生,近革质,无托叶;花两性,排成2歧分枝、腋生的聚伞花序;萼片5,干膜质,覆瓦状排列,宿存;花瓣5,长椭圆形,基部合生;雄蕊10(-13)枚,单列,花丝短,基部膨大,花药基着,内向,被疏长毛,顶部2裂,基部箭头形;子房上位,3室,下部有10肋,上部有20肋,每室有胚珠2颗;柱头3裂;成熟的果未见,可能是室间开裂成三个分果爿的蒴果;种子每室2颗,干时具有规则的翅。
14.四籽树科
四籽树科(Tetrameristaceae)又名四裂木科或四出花科,共有2属4种,生长在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南部。
本科植物为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革质,无托叶;乔木种类的木材名贵。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山茶科中,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认为可以选择性地与假红树科合并,但2007年5月7日新修订的版本将假红树属列入本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