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为什么存在质量,即质量是如何形成的?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其实,质量的起源是元电荷的绕转速度形成的。元电荷的带电量是电量最小单位,这是众所周知的科学事实,也就是说,元电荷是基本电荷。由摩擦起电、化学反应、原子的结构等客观事实,我们可以确定不带电的物体,也是由带电的物体构成的,物体所有的电量都是由元电荷的带电量构成的。元电荷的质量也是质量的最小单位,和元电荷的带电量不同的是,元电荷的质量是可变的。单独的元电荷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宇宙间的任何物体都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元电荷组成的,光量子是基本粒子。下面我具体分析物体的质量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探索光量子的质量、能量的形成,是破解质量起源的必经之路。光量子是基本粒子,形成光量子的质量的速度和形成光量子的能量的速度是不同的,必须把这两种速度区别开来,才能找到质量的起源。光量子的结构是相互绕转的元电荷,相互绕转的元电荷(光量子)光速运动形成光量子的能量。其实,元电荷相互绕转的速度(准确地说,应该是线速度)就是质量的起源,并且元电荷的质量和元电荷相互绕转的成正比,数学描述:m=kv,其中m是元电荷的质量、k是比例常数、v是元电荷的绕转速度。也就是说,光量子的质量和组成光量子的元电荷的绕转速度有关,和光量子光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传播速度)没有关系,元电荷的相互作用形成质量。光量子的传播速度和光量子的质量一起形成光量子的能量,即光量子的能量是:E=mc^2。我在多篇文章论述过,光量子的变化规律:M^2R=Q=1.83×10-^78,其中M是光量子的质量(可以理解为光量子静止时的质量、也可以理解为运动质量)、R是光量子的半径、Q是常数。光量子的光速是如何形成的呢?自身质量的损失形成的,即自身质量损失一半形成的能量,加速自身到光速,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证明。正因如此E=mc^2,中的m理解为损失的质量和损失后剩余的质量,不影响光量子能量的讨论。也就是说,光速运动的光量子是绕转半径变大、质量变小形成的,即质量换空间形成的,一般情况下质量很小,被误认为不存在质量。例如红光量子的波长约是760nm,理论推测两个红光量子是相切的,红光量子的半径约是380nm,即3.8×10^-7m,代入M^2R=Q=1.83×10-^78计算得:m=2.2×10^-36kg。一般情况下,我们研究的光量子的波长都大于红光量子的波长,比2.2×10^-36kg还小,所以被认为没有质量。
我们知道:光量子的能量可以写成:E=hγ,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γ是光量子的频率。频率说到底就是一个数字,所以普朗克常数具有能量的属性,那么普朗克参数一定隐藏着质量、速度属性,即普朗克常数和质量的起源相关。分析、探索如下:
由于一个光量子的能量可以描述为:E=hγ,也可描述为:E=mc^2,所以mc^2=hγ——(1),由上面分析可知:m=kv,因为一个光量子由两个相互绕转的元电荷组成,所以一个光量子的质量是:2m=2kv。变化表达式(1)得:v(2k c^2)=hγ,因为(1)是恒等式,常数等于常数、变量等于变量,可以得出结论:h=2k c^2,普朗克常数是光速的平方和质量变化常数的乘积2倍。我们可以看出,普朗克常数的确和质量、速度密切关联,证明上面的猜测、分析是正确的。我在计算一下k的值,k=h/2c^2=6.62×10^-34/2(3×10^8)^2=3.68×10^-51,这就是元电荷的绕转速度形成元电荷质量的比例常数,是质量的起源,由于光量子是由相互绕转的元电荷组成,所以也是光量子质量的起源,光量子是基本粒子,即是基本粒子质量的起源——是物体质量的起源。
也就是说,普朗克常数隐藏着物体质量起源的奥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