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 Vallotton
各位朋友,张莉老师的《持微火者》(修订版)近期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用随笔式写作对莫言、贾平凹、余华、铁凝、王安忆、毕飞宇等当代经典作家与魏微、张楚、徐则臣、葛亮、路内、李修文等70后代表作家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明亮迷人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
本书初版曾获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修订版保留了原书核心部分,补充了作者关于近年现象级作品的新论。目前本书已在当当、京东上市,欢迎关注。
我为什么想成为“普通读者”
文|张莉
一
“我想成为普通读者。”我对自己说。旋即心里涌起好几个声音:“你现在的职业是批评家,你居然想做普通读者?”“你的意思是,你现在不是普通读者而是特殊读者?”“普通读者不很简单吗,还需要成为?”
我所说的普通读者是特指的。“我很高兴与普通读者产生共鸣,因为在所有那些高雅微妙、学究教条之后,一切诗人的荣誉最终要由未受文学偏见腐蚀的读者的常识来决定。”这是约翰逊博士为普通读者下的定义,第一次读到,我就被那个“未受文学偏见腐蚀的读者”的命名击中。
二
2008年开始做当代文学批评时,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以人的声音说话”的批评观。在那篇文章里,我认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形成了新模式:批评者们喜欢借用某种理论去解读作品――西方理论成了很多批评家解读作品的“拐杖”,甚至是“权杖”。另一种模式是,批评家把文本当作“社会材料”去分析,不关心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不注重自己作为读者的感受力。这使文学批评沦为阐释理论或阐释“社会材料”的工作,――一部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是否真的有感染力完全被忽略。
我当然不反对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也不反对研究者对理论的学习与化用。但是,我反对教条主义。那些囿于理论与材料的批评文字只有理论的气息、材料的气息,而没有文学的气息、人的气息,它们是僵死的。——假如专业读者赞美某部作品是基于它符合某种创作理论或创作理念,假如专业读者的文字必须长篇累牍让人读来云里雾里,假如专业读者总是刻板地像个机器人……那么,我为什么要做那个专业读者?
批评家是人,不是理论机器。在批评领域,在占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人的主体性应该受到重视。文学批评不能只满足于给予读者新信息、重新表述前人思想,它还应该反映作者的脑力素质,应该具有对文本进行探密的勇气与潜能。
©Felix Vallotton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渴望成为“普通读者”。那种不受文学偏见和定见腐蚀的读者。在我心目中,这位普通读者看重作品的文学性,也看重批评家的主体性。因而,他/她的文字不是冷冰冰的铁板,它有温度、有情感、有个性,有发现。这位普通读者内心坦然、忠直无欺,他/她可以热烈赞美一部作品的优长,也能坦率讨论一部作品的缺憾。更重要的是,他/她深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创作,是一种文体;好的批评文字须生动细腻,须丰润丰盈,须缜密严谨,须“以人的声音说话”,须写得美。
三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秘密。艺术家是幸运的一群,他们将秘密掩埋在作品里,用以和时代,和黑暗,和人性对话。我相信那个秘密是被层层包裹的,每代批评家都有责任掀开其中一层。当然,这秘密不只是作家本人的秘密,也是时代和人类社会难以言传的隐痛。
批评终极意义就是发现并勾描那个艺术的秘密。莫言小说中奇幻的民间性;贾平凹作品中难以转译的“中国性”;余华叙述声调里的秘密;铁凝对人性内面的洞察;王安忆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毕飞宇作品里的“寻常与不寻常”;格非小说中那种迷人的智性色彩和优雅气质;刘震云对存在意义的执迷;苏童对作为现实世界的凝视;阿来作为藏族作家的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韩少功的“重写人民性”;林白如何把“自己”写飞;迟子建怎样面对温暖又寒凉的世界……
在《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的上部,我勾画了当代十三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当然,作家的轮廓和形象都来自文本而非现实世界。最早一篇写于2007年,当时我制订了计划,希望每一年都系统读两至三位当代作家,写下笔记。——总希望找到不同的入口去认识;总希望找到最适合的腔调和表达;总希望画得准确一点,再准确一点。几年过去,竟也写下了许多。这些文字一直在电脑里,从未发表。我的这些文字到底是写给谁呢?我一时说不清楚,大概就是写给我自己,又或者,是写给那些和我一样热爱文学的读者吧。
2012年夏天,在吉林延边开会时我遇到《名作欣赏》时任主编续小强先生,他邀请我开设随笔专栏。因为他所提供的作家名单与我的阅读笔记颇为吻合,于是,2013年这些作家画像便以“张看”的专栏形式在《名作欣赏》发表。读者们的热烈反馈真是出乎意料,于我,那是寒冬夜行时遇到的最暖心鼓励。
四
这些年来,我着迷于茫茫文字之海中的相遇。于我而言,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寻找,都是一次辨认。——漫长旅途,如果运气够好,会遇到同路人的。那就有如荒原游荡后的久别重逢。当我们终于照见似曾相识的面容,听到久远而熟悉的言语,触到频率相近的心跳……真是再开心不过。也许就是一秒、一瞬,但已足够。
《持微火者》下部关于十二位当代新锐作家的创作。魏微小说中的异乡感;冯唐如何用写作与时光博弈;鲁敏对暗疾之景的探取;徐则臣对人心最深最暗处的推进;张楚关于小城人民内心生活的讲述;葛亮笔端“隐没的深情”……当我写下这些作家名字,我能清晰记起他们曾经带给我的惊异。
我看重并珍惜我遇到的每一位当代作家(并不只是这二十五位)。他们常常促使我点燃内心,反躬自省。因而,《持微火者》不仅仅是关于作家面影的勾描,也是我个人阅读生活的“结绳纪事”。多年过去,我已视文学批评为自我教养、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
©Felix Vallotton
特别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徐晨亮先生的耐心,2013年他和我约定出版这一系列文字的随笔集,以推动当代文学作品的普及。一等就是三年,直至我完成下半部分,十二位新锐作家的勾描。毕竟,因为有了他们,关于这个时代“持微火者”的意象才更为完整。当然,非常遗憾的是,一些我深为喜欢的作家论未能按时完成。好在,这种随笔式评论我会一直写下去。
五
《持微火者》中,一个一个作家面孔在我眼前闪过,那是美好的文学此刻;当二十五个人的面孔排列在一起,那是当代文学瞬间与瞬间的连接,片刻与片刻的交汇。而之所以以“持微火者”作书名,缘于我对写作的理解。在我眼里,每一位作家手里都有个神奇的火把,它吸引读者一起闯进晦暗之地。最初,读者往往被那些最耀眼的火把吸引,但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它的刺目。我更喜欢微火,这是我的个人趣味使然。微火的姿态是恰切的,它的光线也更适宜。读者有机会观察被微光反射的作家面容,注意到他的脸上有隐隐不安划过。
是的,《持微火者》是我渴望成为普通读者的开始。——我提醒自己不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专业读者自居;我提醒自己与批评家自身的虚荣、教条与刻板搏斗;我尝试放弃论文体和“学术腔”而使用随笔体和“人的声音”……将我们时代生活中属于文学的“微火”聚拢,我渴望它们成为一种心灵之光:在这个光亮面前,我希望与读者一起感受文学本身的美;我希望和读者一起勾画有血有肉、有呼吸的文学图景,辨认此时此刻作为人的自我、认清作为人的自身。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六
突然想到很多年前的夜晚,在一个乡下的旅游景点。繁星点缀的天空,冲天的焰火,满山遍野的欢呼声。节目结束后我选择另一条路下山。就是在那里,我看到了微暗的火把。它们在不远处的角落,星星般跃动,借助那些微暗之火,我看到新鲜的树林、草丛、花朵、山石以及斑驳的暗影。那是我白天未曾见到、夜晚也从未留意过的场景。
©Felix Vallotton
我固执地认为,与璀璨火光有关的欢呼属于每一个人,而角落里微光带来的惊奇则属于我自己。我迷恋微火,更迷恋被微火照亮的山色。
2016年5月4日于天津
(本书系作者为《持微火者》初版所写,修订版在篇目上有所调整)
图书简介
《持微火者》(修订版)
张莉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9月版
点击图片 购买本书
《持微火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的文艺随笔集,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勾勒生气勃勃的文学现场图景,为当代作家绘制群像。书中对莫言、贾平凹、余华、铁凝、王安忆、毕飞宇等当代经典作家与魏微、张楚、徐则臣、葛亮、路内、李修文等70后代表作家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明亮迷人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本书初版曾获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修订版保留了原书核心部分,补充了作者关于近年现象级作品的新论。
本书目录
自序:审美信任最珍贵
越奇幻,越民间
——关于莫言
难以转译的“中国性”
——关于贾平凹
叙述声调里的秘密
——关于余华
那些“沸腾的欲望”
——关于铁凝
与“变”易,守“常”难
——关于王安忆
那些平凡里的不平凡
——关于毕飞宇
痛楚和百感交集的阅读旅程
——关于格非
对存在意义的执迷
——关于刘震云
凝视作为“现实”的世界
——关于苏童
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
——关于阿来
重写“人民的主体性”
——关于韩少功
把“自己”写飞
——关于林白
以有情的方式构建美
——关于迟子建
异乡人
——关于魏微
有内心生活的人才完整
——关于张楚
重构人与城的想象
——关于徐则臣
对日常声音的着迷
——关于葛亮
卑微的人如何免于恐惧
——关于路内
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在一起
——关于李修文
不规矩的叙述人
——关于鲁敏
以写作成全
——关于弋舟
与时间博弈
——关于冯唐
作为生活本身的常态与意外
——关于曹寇
在生活之上
——关于廖一梅
我为什么想成为“普通读者”
本书作者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中国女性文学作品年选》《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我认出了风暴》等。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