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精准阻击大气污染源 用蓝天白云绘就幸福底色

0
分享至

◎本报记者 李 禾

【亲历者说】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主楼里,悬挂着一幅特殊的日历图,日历图显示着北京2013年以来每一天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情况。“颜色越深越红,表明空气质量越差;颜色越浅越绿,表明空气质量越好。”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说,从这幅日历图能清晰看出,这十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从2013年盼蓝天,到现在蓝天渐成常态,蓝天白云成为北京市民的幸福底色。”

2021年,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3.1%,平均每年下降7.9%,远超发达国家城市同期下降幅度。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8天,比2013年增加了112天,多出将近4个月。

2013年,我国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北京成为国内首批正式发布PM2.5监测数据的城市之一。PM2.5源解析是大气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重要支撑。刘保献说,北京开展了三次PM2.5源解析,通过精准施策,一步步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改善。

2012—2013年,北京首次开展PM2.5源解析,解析结果显示,区域传输约占到1/3;本地排放源中,移动源占31.1%、燃煤源占22.4%,还有扬尘源和工业源。于是,《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针对本地四大源进行治理,同时结合区域传输特征,参与到区域联防联控中。

2017—2018年,北京开展了第二次PM2.5源解析,发现区域传输占比有所增加;在本地来源中,移动源仍然占比最大,达45%,扬尘源上升到第二位,占16%,燃煤源下降到3%。

“源解析结果显示,经过治理,北京本地各类大气污染源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是科学的,措施是精准的。”刘保献说,根据大气污染源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北京本地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和生活源,北京市制定了2018—2020年《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1年,北京进行了第三次PM2.5源解析。最新的源解析发现,区域传输又有所增加,特别是在重污染天气时,区域传输占到六成以上。在本地排放源中,移动源仍是北京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来源,生活源逐步跃升到第二位。“这表明,北京大气质量改善,既得益于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又得益于科学精准的行动方案,而污染治理越来越依赖区域联防联控。”刘保献说。

2012年9月,北京公布PM2.5监测站点分布图,共有35个站点。3年后,北京面临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需求。“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工厂等大的固定排放源基本达到要求了,但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仍然点多面广,而且移动性较强。”刘保献说,这就需要将监测手段进一步匹配到相应污染源区域,提升监测的空间分辨率。原有的监测只能到区级,现在需要将监测网延伸到300多个街道、乡镇等管理末梢。

于是,刘保献带领团队利用物联网,把所有的监测设备关联起来,便于管理和应用。同时用人工智能将传统的算法延伸到各个站点,建立云质控体系,提升数据质量。“比如我们建立了局地高值识别算法,在有了海量数据后,可以剔除传输和气象的影响,来表征局地污染的特征,以便开展精准治理。”刘保献说,目前这一监测手段已经推广到全国。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为了服务好冬奥会,刘保献带领团队专门构建了一套精细化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使预报从天细化到小时级别,整个区域的预报能够细化到公里级,支持北京空气质量每日达标。

“尽管北京空气质量有了显著改善,但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北京要实现长期稳定达标,还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刘保献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收获越来越多的蓝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央广网
央广网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634613文章数 125067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