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会把寺、庙当作是佛教专用的名词,其实不然。还有句俗话“大水冲了龙王庙”,和尚庙里还有龙王?
“寺”在古代并不是指佛教僧人生活修行的地方。不仅如此,我们一般所说的“寺庙”,在古代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寺”和“庙”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
那么,何为“寺”呢?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秦朝以后,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通俗点说,古代公务员办公的场所都叫“寺”。例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等等。由此可见,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就已经有“寺”了,此时它与佛教一点关系都没有。
公元64年的某天,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身高6丈,头顶放光、来自西方的金人,在殿庭飞绕,刘庄遂惊醒。第二天他就召来大臣们解梦,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
刘庄甚是开心,觉得自己跟这位西方的神很有缘分,于是派了10几个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和佛法,史称“汉明感梦,初传其道”,此时被认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时间。永平十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受邀来到了中国,接待他们的正是鸿胪寺。
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汉明帝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并未他们建造了一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两位法师居住地被称为“寺”,由于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职责就是翻译经典,并指导大众共同修行。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何为“庙”?
庙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建筑物,汉代以前,统治者对庙相当看重,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极限制。《礼记》中写道:“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即最高统治者天子能立7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祖父和始祖庙;诸侯能立5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庙;大夫立3庙,分别是:父、祖、曾祖之庙……以此类推,平民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建庙,只能在正寝纪念祖宗,由此可见周代封建礼制苛刻程度。
时间来到汉代,没错,又是汉代。“庙”的含义才开始发生了改变,庙与原始神社(如土地庙)混合在一起,变成了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所以庙里可供奉鬼神,而且古人迷信,认为人死后会进入阴曹地府再轮回转世。
所以为了纪念那些有杰出贡献并去世的人,就为他们建庙,比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世世代代接受人们的香火敬拜,活在人们的心中,所以此时“庙”和佛教一点关系都没有。
总结来说,“寺”是官署、佛和僧侣居住的地方;“庙”是奉祀祖先、供奉鬼神、供奉伟大人物的地方。因此,“寺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