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王朝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担任过匈奴部落的将领,所以也不难看出石勒从小的家庭环境还算相当不错。然而这样优良的生活环境,也仅仅是给小石勒度过了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后来家道就慢慢的衰落了。
家道的衰败让石勒在很小的年纪就面对了现实的生活问题。为了维持生机,时年14岁的石勒就与同乡一起前去洛阳做起了买卖。常年在外漂泊的生活,让小石勒拥有了开阔的眼界,也锻炼出了过人的胆识。在骑马射箭方面也是颇有成绩。
作为部族首领的石勒父亲石周曷朱,天生脾气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手下,在军中也引得怨声载道。可能他也知道这一点,当下自己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变得水火不容,都是自己造成的,但是也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都这把年纪了还要我去改脾气想想都难,所以他就干脆让自己儿子代管了这个部落。
虽然石勒没读过多少书,没什么文化,但是多年漂泊经商的经历,让石勒在管理团队方面也是颇有建树。在接管部落以后,石勒很快就将部落的管理搞得井井有条,并且赢得了部下们的信任与拥护。
时间到了西晋太安年间,并州地区发生饥荒,石勒生活的部落自然也不能幸免,部落里一片混乱,你抢我夺的事情屡见不鲜,活活饿死的人也是随处可见。为了活命大部分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四处逃窜,作为首领的石勒也是苦于无奈跟随逃难的人群离开了自己的部落。
此时的西晋王朝早已变得混乱不堪,各位诸侯王都争相扩大地盘你争我战,哪里还有人来管这世间百姓的死活。
石勒等人在逃亡的途中还被抓压入牢狱。牢狱的掌管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他想从这些被抓的人身上捞点好处。可是他这个人的智商也是堪忧,如果说这些人身上还能有好处可捞的话,他们也不至于东奔西走的逃荒了。
眼看没有榨出一星半点的好处来,这些狱吏就干脆对这些被关押的人施行虐待,捞不着钱起码捞个心里痛快。最后好在和石勒一起被抓的朋友当中,有一个和押送人员是亲戚,见石勒如此可怜就向亲戚说情,不求放人只求能保证他的温饱问题能够得到基本解决,这才让石勒没有饿死在狱中。
前面我们也说过,多年的漂泊生活让石勒拥有了过人的胆识,也让他变得成一个很有志向的人。从牢狱中出来以后心中感慨万千,他在想:自己也算出身名门,也曾做过部落首领,怎么就混到如此田地任人摆布呢?想到这里为了重振雄风,向这个不公平的天下抗争,他决定招兵买马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这个时候“享誉晋朝历史”的“八王之乱”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整个中原大地都处在各种战乱之中,石勒也趁机召集了18个人一块共事,史称“十八骑”。
仅仅靠着这18个人就想起势那必然是天方夜谭,但是不要紧,这个时候山东河北一带的军阀公师藩也在起兵反晋,石勒就带着自己的18人队伍前去投奔了他。没过多久公师藩被鄱阳太守所杀,石勒乘势收编了他的残余兵力。
此时战乱袭扰天下,到处都是流民,狱中的囚犯也因为无人看管纷纷逃窜,有些人就投奔了石勒,虽然打仗危险,但是起码有口饭吃啊。就这样的七拼八凑,石勒也算是组建了自己最原始的武装力量。
公元307年,此时的石勒队伍已经较之前庞大了很多,但是石勒的头脑很清醒,他知道现在虽然队伍大了,但是距离自己能够独立插旗还有一段距离。既然这样,就不如选择一个更强的团队投奔。
于是,石勒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又投奔了当时的汉赵君主刘渊,刘渊早已对石勒有所耳闻,石勒一来就被封为辅汉将军。投奔刘渊没几年,刘渊就死了。刘聪继为,对石勒依旧很是器重,石勒也为刘聪政权鞍前马后立下不少功劳。后来刘聪也病逝了,儿子刘粲继位,临死前,刘聪嘱托刘曜和石勒共同辅政。
正是因为这个嘱托,为后来产生很多变故埋下了伏笔。刘粲当了皇帝不到三个月就被外企重臣靳准给杀了,篡夺了皇位。紧接着刘曜就准备起兵讨伐靳准,在起兵的同时刘曜还顺便自立为王称了个皇帝。当年12月刘曜杀了靳准平息了叛乱,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
然而,这个政权并不被石勒所认可,石勒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自己和刘曜本来是一同被封为辅政大臣。凭什么你能够自立为王?这边刘曜方面呢,其实对石勒也早已不怎么信任,两个人就此开启了互不欣赏的状态。
就这样的互相掰扯下,同年的11月,46岁的石勒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自称赵王。他也将国号定为赵,意图要和刘曜分庭抗礼,为了区分他们历史上将刘曜的政权称为“前赵”,石勒的政权称为“后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