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BMW卓越城市讲堂·实录|陈楸帆&吕广钊:仰望理想图景

0
分享至

2022 BMW卓越城市讲堂的主题为“城市韧性”。10月17日晚,讲堂举行了第一场连麦活动。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世界会客厅,科幻研究者吕广钊与澎湃新闻主持人郝汉,与身在德国柏林的科幻作家陈楸帆连线,以“仰望理想图景”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中外科幻作品中对未来城市韧性的期待。以下是谈话实录。郝汉:谈到“韧性城市”时,说明我们抛弃了将城市看作纯粹理性的人造物的观念,而是把人的聚居地——城市,看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需要遵循相应规律,否则会招致难以恢复的破坏。在这个意义上,科幻作品往往是对人类理性的野心膨胀的警醒。首先想请两位谈一谈,城市跟科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陈楸帆:谈这个问题,我会回到科幻小说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太阳城》、《乌托邦》。包括当年中国的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把关于未来的想象放在了上海浦东。他们都会把城市的建构与乡村生活对立起来,把城市想象为一种代表人类文明跟技术进步方向、象征人类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提升的载体。
伴随这个过程,也有非常多反思。反思的对象包括,这个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环境破坏,造成了污染和垃圾问题——我自己就有一部关于垃圾的小说《荒潮》;反思的对象也包括,这种高度集中式的生活场景,导致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异化。J·G·巴拉德《摩天楼》,就是一个缩影。作品中,所有人被关在一栋摩天大厦,所有消费、社交都在其中发生。作者设想的是毁灭式的结局——整栋大楼被烧毁了。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科幻小说里经常以城市为载体,去探讨人类文明的各种命题。

10月17日晚,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世界会客厅,科幻研究者吕广钊与澎湃新闻主持人郝汉,与身在德国柏林的科幻作家陈楸帆连线。本文照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吕广钊:谈到科幻小说,大家觉得这可能是和未来想象有关的。但我经常重申的一个观点是:科幻实际不是关于未来的趋势,而是关于不同与或然性的趋势;通过科幻提供的或然性,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审视当下现实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比如,陈老师的《荒潮》,故事中有个叫硅屿的城市,支柱产业是电子垃圾回收。这个产业会产生污染。硅屿的空间就分成两部分。城市中心是本地人住的地方,因为产业发达,人们过得非常好,城市建设也很奢华。但这建立在对另一个区域的压迫之上。在城市的周边,分布着很多垃圾村,故事中的“垃圾人”住在这些地方,直接面对环境污染,面临各种危险。在城市韧性的命题下,市中心的人与住在周边的“垃圾人”,需要考虑的事情,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我们通过科幻小说,讨论城市韧性时,要聚焦到,究竟指向城市中哪个社群,甚至是哪个人。
韧性的英文单词是resilience,本意是恢复力。就是说,城市遭到一些冲击和破坏,如何让它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或建构起新的环境。城市是很大的空间概念。我们会发现,韧性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各种社群的差异非常明显。我们谈恢复力时,要考虑不同社群面对的问题。
陈楸帆:韧性有非常多的层面。包括基础设施的韧性,也包括社会规范的韧性,还有在面对大的气候变化时,是否能迎接极端挑战。这些韧性是城市必须考虑的。
《荒潮》讲述的是关于垃圾处理的问题。放到全球语境中,电子垃圾可视为一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倾轧。它遵循着邻避原则,不把污染放在自己后院。就像小说里说的,设计在加州,生产在中国,售卖的利益会回到发达国家,但报废之后的电子产品,变成垃圾之后,又会倾倒于发展中国家。最后,由发展中国家来承担所有环境之上附带的损害。
我们需要反思这类成型已久的国际秩序。它是以某些不发达地区的韧性丧失,换取发达国家对自己韧性的维持。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是,怎样最大程度去保障韧性分布的普惠性。
吕广钊:您刚才说的全球化和风险的转移,我也非常感兴趣。垃圾并不是上了垃圾车就不存在了,它仍然去向了某个地方,那个地方是我们看不到、超越了我们认知的。这让人不禁想到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说的是东南亚国家承担发达国家转移的污染。韧性这个词,不能仅放在本地层面谈,一定要放在城市和城市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上看。

10月17日晚,科幻研究者吕广钊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世界会客厅。

郝汉:刚才两位的分享特别直指要害。能不能分享一些科幻作品里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的风险,我们生活在中纬度的人,可能感受不到那些危机和风险。
吕广钊:气候问题是二十多年来,科幻方面非常火的题目。还有个专门的词,叫climate fiction。我想到的是一部比较新的作品,《纽约2140》,讲的是气候变化已是既成事实,当海平面上升、原有政治经济体系全被摧毁的情况下,如何在废墟上建立匹配后末世时代气候环境的新的体制。
所以,我们今天讲韧性,已不单单是说它英语的本意——回弹,而是如何在破坏已经造成的基础上,来建构一个新的范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陈楸帆:我能想起好几个例子。比如,《发条女孩》的同一作者还写过一本《水刀子》。在作者想象中,美国遭受极端的气候危机,水资源极度缺乏,又发生了内战,导致四分五裂。他们以水资源作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发起这样一场战争。这也是非常现实的情况。
气候脆弱的岛屿国家,受到的影响最大。我自己也在写这样一些故事,并研究一些技术。比如,用模拟器来支持设计应对海啸的防波堤。常常遭受灾害的日本在这方面很有经验。让我特别有启发的是,日本最新一些研究指出,对于冲击而言,刚性的预防措施,最终效果都不显著。关键是,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来决定恢复过程中的优先次序,是以经济恢复为第一要务,还是人的生命,还是建筑等硬性资产。出发点会决定所采取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这是对韧性特别好的阐释。就是说,大家对韧性必须有共识——这个韧性是谁的韧性,是要为谁服务的韧性。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

10月17日晚,澎湃新闻主持人郝汉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世界会客厅。

郝汉:还有一些大开脑洞的设定。比如电影《沙丘》里,水资源很宝贵,人们发明了一种把全身包裹起来的设备,让一个人自身形成完整的水循环。还有电影《流浪地球》中,太阳系已不太适合生存,人类要到其他地方去找生存土壤,地球上也是地下城的状态。哪些科幻作品中,会有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设定?让你知道,环境恶化到极致,你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去面对它,而且必须要以比较难受的姿态去忍受它。
吕广钊:大家喜欢看科幻小说,很大程度上,是想看有什么东西不一样。有部电影《人类之子》说的是,有一天全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有很多解读的可能性,这是很有意思的。最基础的一种解读,是探讨生育率的下降;还有一种解读,是从1990年代的“历史终结论”衍生的,认为作品是用讽刺的口吻,探讨那样一个只有老家伙、没有新生儿的世界。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解读角度。
陈楸帆:最常见的设定,是用一个罩子把整座城市罩起来,以防止空气污染毒害,或者其他外来侵袭。除了地下城之外,还有让整座城市拔地而起,变成飞船飞向太空的设定。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英国作家柴纳·米耶维的《城与城》。他是一位比较左翼的学者,写作的出发点包括很多阶层议题。这部小说最有意思的是,这座城市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叠加状态,一座城市有两个名字,对应着两个不同的族群;两个族群平时就形成一种自我暗示,对于对方的存在视而不见。故事以这座城市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展开,然后拨开两座城市之间类似量子纠缠的效应。它背后有非常多的讽刺隐喻。作品不是从硬件基础设施的层面,而是从意识形态、人在精神上的变化的层面,去设计一座这样的城市。我觉得非常有创意。
吕广钊:陈老师刚才提到米耶维,我非常激动。国内的读者,对当代的英国科幻,了解不是特别多。米耶维确实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家。他2000年写了一部作品叫《帕迪多街车站》,写作前他甚至画了地图。这个城市以伦敦为蓝本,加了一些其他城市的空间。其中有人与非人的种族,每一个种族,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社会规范和特色。由此我们就会发现权力高低的区分。那座城市也有需要面对的韧性的问题,但每一个社群面对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
郝汉:进一步思考韧性城市,一定会提到社会韧性。这使得社群能够良好运作,合起来共同抵抗危机。在城市中,这可能对应空间韧性。能促成城市人群的良好关系的空间,是怎样的?哪些科幻作品中,有比较特别的城市空间,它跟人的关系、跟社会韧性的关系是什么?

10月17日晚,科幻作家陈楸帆从柏林连线,出现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世界会客厅的屏幕上。

陈楸帆:这几天刚好在柏林看灯光秀。主要的一些标志性历史建筑,比如波茨坦广场、勃兰登堡门、柏林电视塔,都变成巨大的灯光秀。全世界的艺术家来做立体投影的内容。每天晚上有上万人聚集在不同地方,来观赏灯光秀。这里面表达了很多不同的内容。本来是固态的空间,经过灯光秀的投影,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韧性。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在交流和形成共识。
放在科幻里讲,也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比如,制造一个虚实相间的城市空间,在物理空间上加入AR、VR或XR的功能。我的小说里写过,表面上的普通咖啡馆,不同顾客进去之后,可能会根据喜好发生变化。比如说,如果是魔戒粉,那它可能变成一个霍比特人的树洞;如果是三体迷,就变成红岸基地,等等。通过这样虚实结合的场景,每一个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这样一种公共空间,是我们特别需要的。城市的韧性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能多大程度上包容不一样的群体、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观念和态度。如果所有东西都变得特别同质化,就会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而技术就在异质之中起到中介物的作用。
吕广钊:关于城市和空间,我想到电影《掠食城市》。城市空间组成了某种可移动的堡垒形式。平时把自己展开,坐落在某个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但它有自己的引擎和轮子,遇到外敌或需要寻找资源时,就变成可移动的堡垒。
就是说,这里也有大城市对小城市的吞并。城市间的竞争关系,还有空间中的竞争关系,以非常具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电影中,伦敦对其他小一些的城市,可以说是吞并。画面上,伦敦那座堡垒前有一个巨大的门,把小的城市一下吃到肚里。之后会对原先的城市进行拆解。原先城市的居民,要是想的话,可以加入这个大的城邦,那些资源也都为后者所用;要是不愿意加入,也可以流放——不喜欢我们,不要来也可以。但在那个环境之下,流放基本是没有生存希望的。这就是这部电影的设定。
我在想,空间是非常饱满的概念,里面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福柯有个著名的概念叫异托邦,直译为它性的空间。他举的例子,像医院、博物馆、监狱等,都属于现代社会中的异托邦,遵循的范式和外面所谓正常社会不一样。而当我们与这些空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我们也要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理解新的空间。这是我对城市和空间的理解。

10月17日晚,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世界会客厅,科幻研究者吕广钊与澎湃新闻主持人郝汉,与身在德国柏林的科幻作家陈楸帆连线。

郝汉:什么样的空间更具韧性,能给社群提供更紧密的联系。列斐伏尔有一个观点,他认为,空间需要极强的异质性,需要打破单一的功能设定。又比如有个科幻动画片,说的是每个地方有固定的功能,用管道将人传输过去,进行单一的活动。我相信,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是不希望被这样安排的。
陈楸帆:我们从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就能看到一整套的城市结构的思维。科幻小说也一再沿用这样的思考范畴。这当然是富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但能否去提出建设性的、未来城市空间的新的结构形态,也就是把人聚集起来,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现有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冲突,形成更有机的形态?也许它不在地球上,会在外太空的某一处。
实际上,我参与过一个项目叫“行星城市”。它是墨尔本三年展的项目,我们设想,全球70亿人,甚至以后是100亿人,如果放在单一城市里,这座城市该有多大,能源系统如何设计,应该选取什么材料,社区如何设计,生态如何维护,等等。在极限的推演下,试图回答这些问题,这里有不同学科的专家参与。因为这不是单纯的工程问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各种跨学科的问题。我觉得,以后在这方面,科幻小说可能会扮演更有机的界面,把所有想法聚集起来,以讲故事的方式,跟大家呈现未来的可能性。
吕广钊:很多经典的科幻小说,也会关注到具体建设性的经验。我最先想到的是勒古恩,上世纪60年代写过一本小说《一无所有》。这本小说讲的实际是辩证对立的关系。有两个星球分别叫乌拉斯和阿纳瑞斯,一个是遵循自由主义的经济形式,而另一个则相反。但这本小说没有说,哪个世界好,哪个世界不好,反而建构了模糊性。
我也想举英国作家伊恩·班克斯的例子。他最著名的“文明”(Culture)系列,建构了一个后资本主义的乌托邦,是一个跨星系的文明,而且极度发达。人工智能强大且对人十分友好。人类只需要娱乐就可以了——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不知干什么,于是不得不用一些非常极端的方式,或从事一些非常危险的行为,来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当然从学术分析的角度,对他建构的这个文明乌托邦,有很多批判声音。但对班克斯来说,这个系列是对撒切尔时期新自由主义一个非常直观的回应。他觉得那个世界就是好的,是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想去居住的乌托邦。

10月17日晚,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世界会客厅,科幻研究者吕广钊与澎湃新闻主持人郝汉,与身在德国柏林的科幻作家陈楸帆连线。

郝汉:接下来想继续讲述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的脆弱性,以及意义感。比如人工智能这种技术的精进是解放了人,还是其实让人更脆弱了呢?
陈楸帆:刚才说到勒古恩的《一无所有》。她会去制造这种二元对立中间的模糊跟游离,是跟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分不开的。尤其是,她自己翻译了道德经。很多人觉得她的译本是最好的。而她自己承认不懂中文,完全是读其他译本,加上自己琢磨道家思想得到启发而来翻译的。这非常有意思。人在城市生活里的韧性,需要有一些非二元对立的空间。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从物理到心理再到种种行为规范都做出清晰划分的,而是需要有一定的缓冲地带,可以让人的心理在其中去游移,去思考,去审美,去沉浸的这样一些弹性地带。这是这几年,尤其在疫情过程中,我自身的一些体验和感受。我确实是有特别大的这种觉察,也会在作品里探讨,应该设计怎样的城市空间,能够给予这种非二元对立一些可能性。
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人的关系,当我们收集的数据量远超人类能处理的量级,人工智能很可能会变成城市治理非常重要的基础技术。城市治理只能通过机器来学习和分析,得到有限的决策和行为的意见。这里就会出现很微妙的问题。因为要考虑,相应算法设计之初,由怎样的目标函数去定义,能否确保大部分人的数据被收集,并以同等权重被纳入整个系统;以及,在最后的决策选项中,会否遗漏掉某些特定人群的需求,比如,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群、残障人群,以及少数族裔。可能连他们的语言,都没法被机器识别、翻译并数码化纳入整个系统。所以,我们在这之前,要非常谨慎地去思考并设计整个系统。我在写作过程中,也会非常谨慎地去探讨这个问题。
吕广钊:我们聊人的脆弱性时,一定要说它是相对的。对某些群体显而易见的事,对另一个群体就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无法理解别人的脆弱性。回到科幻,又不得不说《荒潮》。城中人也不是刻意要给“垃圾人”造成脆弱性,其实也是一种无法理解造成的。
郝汉:也就是说,回到系统的韧性,需要更精细化的、全局的考量,为不同群体的抗风险能力做出一些制度化的安排。

10月17日晚,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世界会客厅,科幻研究者吕广钊与澎湃新闻主持人郝汉,与身在德国柏林的科幻作家陈楸帆连线。

提问环节
郝汉:
工作人员收集了一些观众的提问。我们也选取一些交流。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能源危机的。在科幻作品里,有哪些关于供能和储能的想象,又有哪些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陈楸帆:清洁能源肯定是处理应对当下气候变化非常核心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部分确实是如何把清洁能源储存起来,并运送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关于电池技术,目前还得期待材料科学上的突破。在小说或电影里,大家都很期待可控核聚变,似乎距离实现永远还有五十年。
我们还有设想,在一座湖上,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太阳能产生的电力,把这座湖里的水抬升到高处,重力让水流下来再带动电机组。当然,也有很多其他基于自然的方案,比如生物质发电。但要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
吕广钊:科幻小说里有非常多关于能源的想象,和每个时代的需求也有关。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谈能源,尤其是新能源时,我们一定要想想它的来源;生产新能源,或采用新的储能方式,又会带来何种新的问题。比如,满足核聚变需求的海水,是否可能成为新的污染物。我们面对新的能源、新的污染,如何与环境达成新的妥协,这是讨论能源时需要特别强调的。而且,这也是韧性需要考虑的事。
郝汉: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什么样的科幻能够被称为中国式科幻。中国式科幻跟中国城市发展和快速工业化的关系是什么?
陈楸帆:我们被问过很多次,什么是中国式科幻。我觉得这可能还是在进行之中。科幻从类型上就是西方的舶来品,甚至包括科学跟技术的概念,也是由西方萌生,近几个世纪才变成全球化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框架。中国特色在于,我们是否能提出一种新的对技术的想象,一种新的对科学的理解。
我也在思考,怎样把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带入城市韧性的领域。比如,《易经》中,存在刚柔相济的动态平衡,是特别思辨的、超越二元的思考和想象。我觉得,这个东西或许也可以放到科幻里,它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有机的、智能城市的形态。
吕广钊:我在英国也常被问到,你们怎么看待中国性这个问题?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概括来看,我觉得中国的科幻小说,应该是基于中国现实情况展开的对未来性、或然性的想象。什么叫做中国的现实?就是,中国面对的各种问题。它有自己独特的叙事张力,有让人建构不一样的世界的可能性。这种对可能性的讨论,是回应现实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中国科幻需要把握住这一点。
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叫双翅目。他的小说集《公鸡王子》里,提到一种与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截然不同的机器人的行为模式,这是他自己基于中国文化建构出来的。我感觉,中国的科幻小说一定是以中国为基础,而不是以科幻为基础。科幻需要在各个文化和各个特定语境中产生共鸣,我觉得这才是好的科幻作品。
郝汉:还有一个问题特别应景。两位老师最期待的未来城市的出行方式是怎么样的。
陈楸帆:我其实在小说里会探讨到这样一种出行方式。首先是非常智能的,肯定不是像现在这种交通方式。无人驾驶会占据相应比重。在这过程中,清洁能源肯定占据一定比重。多种形态的交通工具,应该是一种混杂的方式。就是能够提供足够多元、韧性的出行选择。比如说,现在大部分是效率优先。因为大城市本来就需要很多时间规划。但我们以后也可以想象,以这个过程。作为出行目的,比如说,在过程中,我们去欣赏一些美景,会去跟一些人社交;走到哪里,正好遇到一群人,我们跟他打招呼,进行一场娱乐或体育活动。就是把出行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不仅是终点导向、效率优先的从A到B的工具。那是我想象中更有韧性的未来智能出行的一种交通方式。
吕广钊:对我来说,可以把出行这个概念再扩大一点。我们可以去到其他星球也很好。我确实想去地球之外的地方看一看。我为什么会喜欢看科幻小说?就是因为,在科幻小说中,跨星球的出行方式,已经不是一种科学性的实验,而是一种生活,去火星、去月球就像家常便饭。这在我有生之年,大概还属于一个愿景。但或许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来建构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新的想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能活捉缅东苏奇督吗?拥兵13个营7000人,比缅北四大家族更难铲除

能活捉缅东苏奇督吗?拥兵13个营7000人,比缅北四大家族更难铲除

基斯默默
2025-01-09 01:43:19
中国卫星首次成功捕捉美军飞行中的B21!美媒: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中国卫星首次成功捕捉美军飞行中的B21!美媒: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
2025-01-08 12:18:11
反腐开始!62岁中国乒坛大佬被带走调查,与刘国梁关系非比寻常

反腐开始!62岁中国乒坛大佬被带走调查,与刘国梁关系非比寻常

十点街球体育
2025-01-08 21:08:41
特朗普看上了格陵兰岛!丹麦女总理气哭了:该岛未来由当地人决定

特朗普看上了格陵兰岛!丹麦女总理气哭了:该岛未来由当地人决定

大风文字
2025-01-08 16:32:44
美国孩子阅读量是中国的6倍,他们疯狂阅读的原因是…

美国孩子阅读量是中国的6倍,他们疯狂阅读的原因是…

橙子说说咱家娃
2025-01-09 08:09:21
中土签协议后,土耳其坐地起价:不交出稀土技术,中企就打道回府

中土签协议后,土耳其坐地起价:不交出稀土技术,中企就打道回府

小宇宙双色球
2025-01-08 18:35:11
专家称拿刘强东红包要交税20%,网友:给我爹一万元,要交个税吗

专家称拿刘强东红包要交税20%,网友:给我爹一万元,要交个税吗

火山诗话
2025-01-09 06:56:06
全球“最美”7大车标,国产车榜上有名,名字让人无比自豪!

全球“最美”7大车标,国产车榜上有名,名字让人无比自豪!

天行舰
2025-01-07 20:08:03
拥有中国山姆店王的深圳印力中心,2024年卖了52.5亿!

拥有中国山姆店王的深圳印力中心,2024年卖了52.5亿!

赢商网新媒体
2025-01-08 20:56:57
日本老人写的退休段子,爆笑又扎心~

日本老人写的退休段子,爆笑又扎心~

石辰搞笑日常
2025-01-08 10:29:22
大事大事!速看!今日要闻摘要!1月9日,中国传来10大消息

大事大事!速看!今日要闻摘要!1月9日,中国传来10大消息

小淇言说
2025-01-09 00:18:53
东莞市第三看守所所长罗伟强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东莞市第三看守所所长罗伟强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新快报新闻
2025-01-09 11:47:03
突发!国家设立史无前例“神秘部门”,国运之战提速

突发!国家设立史无前例“神秘部门”,国运之战提速

前瞻网
2025-01-09 09:38:34
失控了!高铁涨幅30%,史上最贵二等座出炉

失控了!高铁涨幅30%,史上最贵二等座出炉

小鹿姐姐情感说
2025-01-09 12:13:39
格陵兰岛公投或将并入美国,成为美国第51个州,领土可能暴增

格陵兰岛公投或将并入美国,成为美国第51个州,领土可能暴增

麓谷隐士
2025-01-09 07:04:00
解放军日喀则抗震救灾这一幕,让印军不寒而栗,差距太大了

解放军日喀则抗震救灾这一幕,让印军不寒而栗,差距太大了

红岸卫士
2025-01-08 23:04:14
假如你三四年才换一次手机,都不到二千块钱,说明了3种心理状态

假如你三四年才换一次手机,都不到二千块钱,说明了3种心理状态

小兔子发现大事情
2025-01-09 05:16:20
燕冬萍身份被扒,黑客曝开房记录,网店差评不断,前夫五年给48万

燕冬萍身份被扒,黑客曝开房记录,网店差评不断,前夫五年给48万

探寻者
2025-01-08 09:07:47
首次,韩国警方一二把手同时被捕!草台班子,韩政府不如解散算了

首次,韩国警方一二把手同时被捕!草台班子,韩政府不如解散算了

头条爆料007
2025-01-09 11:30:05
刚刚 | 日本机场突发!

刚刚 | 日本机场突发!

天津广播
2025-01-09 11:43:22
2025-01-09 15:08:49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755232文章数 505638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汽车要闻

10万元级无图智驾 悦也PLUS全路况实测

头条要闻

黄仁勋演讲后 英伟达股价创下四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头条要闻

黄仁勋演讲后 英伟达股价创下四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体育要闻

独行侠会续约欧文吗?

娱乐要闻

25岁模特赴泰国拍戏,在泰缅边境失联

财经要闻

民生银行,仍未走出泥潭

科技要闻

今天早高峰,比亚迪App疑似崩溃

态度原创

旅游
艺术
亲子
健康
公开课

旅游要闻

张家口一滑雪场儿童从缆车坠落,景区回应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亲子要闻

一地公布教师正高职称评审通过名单,网友:幼儿园也有正高职称?

抑郁症患者称好的“乌托邦”宝地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