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乃是我国自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大混乱局面,当然,两晋时期还是勉强统一的,造成分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东晋门阀制度的弊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其垄断性的人才选拔制度。
当时主要是通过门阀推荐而去中央当官,这就导致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出现了家族性的官员垄断现象,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直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出现,才让选官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善,无数出身低微的寒门学子都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优化,“头名状元”也就变成了当时学子的普遍追求,随着科举考试的不断举行和优化,全国也产生了不少的状元,这些状元的产生和分布有什么地域特点呢?
一、科举制演变以及状元产生
1.古代最公平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选拔制度,也可以算作是科举制的前身,汉朝所采用的是“人才推荐”的察举制,起初还会将才华作为推荐依据,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混乱,直到隋朝才发生改变。
隋朝时期,结合汉朝的察举,加之以分科考试的方法进行人才选择,但当时的科目设置比较少,题目相对也比较简单,在人员上也只是初步筛选,还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到了唐朝时期,李世民、武则天等将制度进一步优化。
首先增加了进士科,它的设置让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和严格,到了武则天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国家需要,开创了武举,这是一个历史性创举,它意味着科举制度不再被枯燥的文学限制成单一化,注重文学素养的同时开始要求武学素养。
自武则天之后,笔试和武举并驾齐驱,同时进行,并且武举在形式上更加严格和先进,它很好的避免了滥竽充数式的海选式考试,而是在地方上初步审核之后才能具有进入京城考试的资格,并且在科目上同样多元化,最终得分最高的被称为武状元。
科举制到了宋朝和明朝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优越,选拔过程和科目上也愈发严格,所以文武状元的含金量也就越高,那么,文武两科的状元是怎么产生的呢?
2.文武单科状元的产生
其实隋朝时期并没有状元一说,到唐朝的时候,才将进士科考试的第一名称之为状元,并且后续的朝代一直沿用,一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才被废除,历经这么多朝代,总共产生的状元有638人。
就算加上少数民族政权效仿科举考试所产生的状元,也只有655人,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科举考试开考所参加的人数大约有十万之多,如此算下来这六百多位状元堪称人种龙凤,少之又少,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选拔模式,才会出现这种概率呢?
首先从文举来看,朝代不同,所谓“头名”的判定和产生方式也就不同,武则天时期将科举考试分为三个极端,第一部分是在地方上的选拔,由最底层的乡镇等组织参加考试,这里的第一名称之为榜眼,有继续考试资格的人称之为举人。
这群人乃是乡试中的前面几名,有资格参加下一场礼部尚书举办的“省试”,所谓省试,就是各个乡试中名列前茅的一群人,已经开始出现竞争压力了,所以参加人数也会减少许多,省试中的第一名已经可以称作“状元”。
但是这里的状元只是单纯代表所在省份的头名,不止是状元,包括“省状元”在内的排名靠前的一些人会被安排入京,参加殿试,也就是说可以进入朝廷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当然,这是从武则天时期才开始的。
参加考试的人在逐渐减少,剩余人面临的压力则在逐步增加,最后几人的名次由皇帝亲自决定,也就是真正的当朝真正的状元,此次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当然这只是唐朝的选举制度,其余朝代虽然与此大同小异,但是清朝时期却出现了变革。
清朝在乡试之前又增加了一次选拔,称之为“童试”,通过这次考试的称之为“童生”,童试主要包含两个小环节,分别是知府和知县组织的考试,完全通过之后,才算童试通过,此后会直接在省城之中参加“乡试”,取消原来的省试。
不再由吏部尚书主持考试,而是由皇帝钦点主考官,这次考试的通过之人称之为“举人”,而后去皇宫参加的考试也在原来殿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会试,“会试”虽然在皇宫举行,但是皇帝不参与主持。
这次“会试”有朝中的“礼部”来监考,第一名称为“贡士”,殿试乃是皇帝所进行的最后一项测试,也会由皇帝决定出最终的排名,也就是根据等级分为三个甲等,一甲之中的第一名才有资格被称之为“状元”。
也就是说,清朝的科举制度增加了响应的考试科目,所以状元的产生远比唐朝时期更加困难,而武状元的产生就相对比较简单。
首先,参加武举的人数本来就比较少,所有人都可以研读学习四书五经,但体质不同就不一定都能练武,在天然条件下就会淘汰掉一批人。
此后参加武举的人主要是来源于皇宫直接创办的武学学校的学生和地方上的有成绩的武学天才,他们将会在吏部的监督下进行一系列全方位的比拼。
以唐朝为例,武举所考察的范围包括自身的力量,骑射,立射,移动靶,长相以及军事理论,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而后续的朝代大都会在这个方面上不断增加和优化,最后主考会对每个学子进行打分,最终的赢家就是武状元。
二、状元的地域分布
1.文状元的分布
科举制度大约在我国持续了一千三百余年,产生的状元却不到七百人,由于其珍贵性,所以其身份和籍贯信息大都保存了下来,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文状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十几个省区。
要知道,十几万人中就选一个出来,所以状元代表的不仅仅是其个人的能力,更能凸显一个地区的先进和发达程度,若是培养出多个状元,甚至会引起皇帝的侧重。
根据其地理分布,我们得知,唐代的时候,状元大多都出自黄河流域的身份,其中河北省18人,河南省12人,陕西9人,仅是这三个地方,就占到了唐朝状元数量的半数以上。
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当时国家的经济政治忠心都是在北方,尤其是陕西,乃是唐朝的都城所在,所以从各个方面都占尽了优势,多种优越条件的加持之下也难免会产生这么多状元。
但是到了宋朝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随着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国家的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南方地区,随之而去的,还有科举状元的熟练。
根据统计,宋朝时期唐到北宋时期,北方的状元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六十一,南方只有百分之三十九,但是到了南宋和元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段时期之内我国共产生了194名状元,但是来自北方的只有26人。
南方的168名状元以绝对的优势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六,由此可见,状元的产生与国家经济的侧重是有一定联系的,而在状元集中的南方地区,其分布依旧呈现出了规律,那就是相对比较集中。
根据统计,仅仅江苏一个省就总共出现了二十七名状元,也是全国出现状元最多的省,浙江和杭州等地先后也曾出现过五六名状元,当然,原因也很好理解。
对于北方来说,作为都城所在和战略要地,几乎每次爆发的战争都离不开这些城池的争夺,经常战火连天导致这些举人基本没有安心学习的条件,南方则不同,没有战火的袭扰,物产丰富再加上安逸的环境,自然是潜心学习的最好去处。
2.武状元的不规律分布
关于武状元的分布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刚才提到过,练武奇才很多是有一定先天性条件要求的,这种条件南北方人都有可能满足,此外,周围的环境也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按照上述战争现状的分析,应该是北方的武状元居多。
总结
总体来看,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前提之下,产生的状元虽然比较少,但是全都拥有真才实学,并且在其具体的位置分布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那就是有唐朝的北方地区,逐渐转移到了元明清时期的南方地区。
经过分析,这是和当时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安定程度挂钩的,状元往往集中分布在具有相对安稳的环境的南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