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地产发展史上,新加坡一定有个特殊位置
从自建房到商品房,从公积金制度到社会保障房体系
一个只有浦东1/2大小的地方的小小国度,719平方公里、540万人口,却只用了短短50年就跻身全球一线
一个居者有其屋计划,让全国70%人口都住进政府盖的房子里,成为世界上住房自有率最高的国家
而且你发现了么
当全球地产都难免起起伏伏的时候
新加坡的楼市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今天,一如既往稳中向好
不得不说,国家虽小,能量有点大
此时此刻,当我们再看遍新加坡的时候,还能看点什么
01
我,是从一张地图开始看起
一个偶然的资料查阅,我打开了新加坡政府网站
不得不说有点耽误时间,因为我翻了整整一个下午
居然有一个官方网站将自己每一寸土地的规划都做出来了
从未来5年、10年、甚至50年的都有
而且你知道细到什么程度么
我点开了其中一块占地3.5万㎡的芝麻地块
很快桌面上就出现了一个打包资料
一份长达93页的土地设计规划,以及各种记录土地详细参数的设计图纸
我努力(加翻译软件)看完了这份文件
从设计指引到建议方案,从建筑类型到开发密度,这些都是入门级的
什么项目投资额、能提供多少就业、潜在多少税收、能为这座城市带来多少软性美化都有包含
像那种核心地块的资料包里,你还能看到车行、人行、视觉统一性、人性化尺度、滨水视景...
©新加坡URA(市区重建局)官网
除了这种详细的土地规划,这个官网居然还有类似这种“如何让一个社区更好”的学习型文件
©新加坡URA(市区重建局)官网
如果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官方网站放在一起,新加坡一定是那个卷王
而卷王的背后也是整个新加坡模式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法定机构
你所看到的设计图纸的每一笔,不是来自设计院,也不是什么第三方,而是新加坡的这个特殊机构
如果此刻新加坡模式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话
那法定机构,一定是其中值得关注的锚点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政府官网可以做这么专业的输出
为什么一个行政部门可以对一块土地上盖什么、怎么盖有这么高的决定权
法定机构是什么角色,它又有多大的决定权
新加坡模式成功肯定是一个多方作用结果的话
不过有人说这里面至少50%都要归功于这个特殊机构
02
这是一个伪装成行政单位的专业机构
我们从一个具体的法定机构开始吧,市区重建局
说一个具体案例,市中心“牛车水旧城改造案例”
这是早年间的华人聚居区,名字很奇怪,但是位置却极其核心
随着时代变迁,新加坡寸土寸金,但这里却拥挤破败
然后这个重建局做了两件很有意思的事
它先颁布一条《租赁管制令》,规定租金上限,还不能驱赶租户,这两项直接打击了房东翻新积极性
25年后它又颁布一条特赦令,允许屋主可以向政府申请驱走房客,不过必须得在规定期限内翻新房屋,如果不能,政府将强制征收
一抑一扬,新加坡规整了市中心牛车水大量零散土地,然后统一规划设计管理
而且你看看这过程里,重建局多强势
©《新加坡牛车水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策略研究》,作者:姜耀明、王倩
典型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如果你问任何一个新加坡人,跟法定机构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
他的回答一定是听法定机构的
但这件事并不会让新加坡人反感,为什么
我们先看下上面案例里牛车水的变化
肉眼可见从一个拥挤破败的居住区,摇身变为一线国际都市
更大范围看这个叫重建局的法定机构,让这个人口密度近乎世界第一的国家,变成了不拥挤、生活便利的花园城市
而且还巨美
这是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国人在重建局1楼拍的城市模型
一个模型都挡不住这座城市的规整、干净,兼具功能性和观赏性
重建局凭什么可以做到
我们看下它的“真身”,重建局内部采取的是企业组织形式,展开来看分三级
理事会—总经理—职能部门
理事会主席一般是由政府部门部长任命
而执行层面清一色国外人才或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社会人才,简称社会精英
而且顶层、执行层是两套薪酬体系,顶层是国家专门发放,而执行层是机构自主发放
这就有意思了,管方向的遵守国家利益,做执行的遵守市场规则
既保证完成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效应,又充分尊重市场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那类似重建局这样法定机构还有多少
©《新加坡法定机构的发展:历程、特征与作用》,作者:孙昕玥(2017年数据)
它们组成了这个国家发展背后一张巨大的网
而大家也欣然接受法定机构出现在他们生活里
因为大家相信法定机构可以让城市更好
03
只看法定机构的话,就太低估了新加坡
法定机构是精彩,但新加坡还有另一半精彩
就是国有控股公司
也就是大家可能隐约听说过的淡马锡
淡马锡本身你可以理解为是一家私人名义注册、国资控股的公司
就叫淡马锡控股公司
但我们通常说的淡马锡模式,是淡马锡所代表的整个新加坡国资控股体系
类似淡马锡这类公司还有,新加坡技术控股、健康集团控股
这些公司背后都是国家,就拿淡马锡控股公司来说
它掌握了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新加坡电力等几乎所有重要行业
一个公司总资产占全国GDP8%左右,而类似淡马锡这类国有控股公司总资产早已占比国家GDP大部分
不过它们交出的成绩单也是傲人的
©数据基地
新加坡如今国力来源,就是这类国资控股
一个国资控股体系是如何征战的资本市场
这些国资控股倒是都有一个特点
这些公司并不在“一线”
在它们下面还有很多一级,就是这些控股公司延申出来的政府背景公司
你叫它“政联公司”也好,“政府背景公司”也好,总之这就是国有控股公司的下游
前后放在一起就是:政府-国有控股公司-政府背景公司
这里面隶属关系,复杂的时候可以多达5-6层
但不管多少层,让人好奇的是
最后谁拍板
尤其遇到核心利益问题的时候,听谁的,这时候一个神奇的组织架构浮出水面
淡马锡控股公司的控股方是新加坡财政部
但是它内部结构是这样的
整理自©《借鉴淡马锡模式重构顶层设计》,作者:粱欣然
每一条加起来你会看到,这里面避免了政府干预,也避免了高管层谋私,同时还保障了审计独立
那作为百分之百控股者,新加坡财政部在企业决策中扮演什么角色
它具体只做三件事
©《论淡马锡董事会制度在我国商业类国有公司改革中的运用》,作者:王建文
这就是典型的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最后形成的一个局面就是
新加坡政府对这些国有控股公司,不越位,充分尊重市场
最后得到的效果是
资本流动方向,国家利益说了算,但具体执行层面的拍板人,企业精英说了算
04
而且还是会飞的“淡马锡”们
打开淡马锡控股官网,我也是蛮吃惊的
在它的投资条线里的金融方向,看到不少熟悉面孔
中国建行、平安银行、工商银行
这些国资力量承担本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得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而走出去似乎是这些国有资本的必然选择
不过最有创意的走出去,当属区域化发展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苏州工业园区
早在1994年的时候,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分别出资占股35%和65%,成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
到今天为止,可能你走在苏州工业园区,早就找不到新加坡的影子
但是你还可以看到它和别的公积金官网完全不同的操作界面
这里的员工保障体系是单独另立的,因为新加坡这类海外园区都会自建一套自己的劳动合同制度
对我们而言,我们需要新加坡在城市规划&管理上的经验,还有园区入驻企业带来的就业岗位、税收
对新加坡来说,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模式,但是没土地
于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开始去海外选址,去开新的工业园区
国外土地成本更低,还有税收优惠,园区也是新加坡自己建的,还可以保证类似新加坡的投资运营环境
这类公司不断外输自己的城市区域规划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撬动资本
借别的人的鸡生自己的蛋
数据统计,2018年,新加坡已经成功在我国、日本、印尼、印度等国家建立了十多个这样的园区
这些面积加起来是新加坡的170多倍
走出去这一步,是新加坡出于本国国情的被迫选择
但这一步迈出后,却实现了在资本要素市场一个“更大”的新加坡
05
此刻我们看向新加坡看什么
新加坡模式,有历史、体制原因,也有制度、法律维度
但最后落地的具体操作,还得看法定机构、国有控股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都有一个共通点,你仔细看它的结构,都有类似双分离的形式
新加坡政府就像一个放风筝的人,它把着方向,另一个只管飞,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这里面新加坡比较妙的一点在于
它在政府目标跟市场经济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位置
过度参与市场发展,显然不是尊重市场规律的上选,完全任由市场自由野蛮生长,只有混乱跟倒退
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度”,新加坡简直提供了一个绝佳样本
以上为正文,来自巧克丽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