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县和顺一中金元壁画墓清理简报
《文物世界》 2014年04期
和顺一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永和路233号。2014年3月,和顺一中在施工中发现一座古代砖室墓(图一)。接到和顺县文物管理所报告后,晋中市考古研究所于3月26日组织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墓葬编号2014HYM1。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在施工中被毁严重,清理前墓道已毁,墓室亦被挖去近一半。据残存情况可知,该墓为一座砖砌八角形单室墓,叠涩穹隆顶,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图二、图三)。方向192°。墓砖规格∶条砖长33、宽16、厚5.5厘米,方砖长宽均为33、厚5.5厘米。
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因毁坏严重,未做发掘。仅知下端宽1.12米。墓门两侧白灰抹面,顶部已无存。残高0.76、宽0.8米。用条砖封门,共两排,外侧为条砖平砌,因扰乱严重,仅大致可辨5层,内侧条砖左斜向侧立排列1层。甬道,顶部已无存,壁面抹白灰。残长0.52、宽0.8、残高0.76米。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内底部被淤土和扰土塞满。条砖铺底,室底长、宽均为2.56米,墓深3.58 米。墓壁用条砖错缝垒砌,表面抹白灰。墓壁分为八壁,其中西南、西、西北、北壁保存较完整,南壁、东北壁、东南壁残留部分,东壁已无存。南壁为墓门所居之面,宽1.12米,西、北壁宽1.12米,东壁宽亦应为1.12米,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壁宽1.02米,西南壁面高1.46米,西、北、西北壁面高1.22米。距墓底2.16米处起开始内收成顶,墓顶已遭破坏,据残存部分可知其用条砖叠涩呈圆形,残高2.52米。内设棺床,为砖表土里,高0.24 米。表面铺设1层方砖,床边平砌一排4层条砖,清理前已遭部分破坏。因室底亦遭严重扰乱,故仅在室底填土清理中发现有棺木残块及散碎人骨。
二、墓葬装饰
墓室为雕砌和彩绘的仿木建筑结构。墓壁的每个转角处原均朱绘倚柱一根,共8根,现存5 根。柱顶朱绘阑额,阑额以上雕砌普拍枋、斗拱等。斗拱为一斗三升,四铺作,均为转角铺作,又因置于转角处倚柱之上,故亦可称柱头铺作,原应有8朵,现仅存5朵,均有不同程度残损。斗拱之上依次雕砌柱头枋、外檐散斗、撩檐枋,再往上为方平头檐椽一周,檐椽之上是望板一周。各仿木建筑构件上均施有彩绘,用色有朱、白、黑、黄等。普拍枋绘有黑白相间的几何纹。铺作表面主要施红彩,白彩镶边。其中泥道拱两端的散斗为黄彩镶边,框内黑彩为底,绘白色卷草纹;出跳拱正面施桔黄彩,白彩镶边。外檐散斗白彩镶边,黑色为底,绘白色卷草纹。柱头枋与榜檐枋表面施红彩,底边为白色。檐椽正面施桔黄彩,其余表面施红彩。望板素面。拱间白灰抹面,彩绘牡丹、荷莲等花卉纹样,施红、黄、绿、粉等彩,其中牡丹为墨线勾绘,敷红、粉、绿色;荷莲为黄色线条勾绘,敷粉色(图四)。
室壁全部白灰抹面,其中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壁面上尚可见彩绘壁画,壁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西南壁画为朱绘假窗,装饰有窗花。西壁画为朱绘版门,顶部门框上绘有白色六边形门簪三个,门上未见门钉。西北壁画为墨线勾绘的侍女图,共两人,一前一后向左侧立。前侧侍女梳双鬟髻,似着男装,穿圆领袍,系腰带,双手似托一唾壶于胸前;后侧侍女梳高髻,髻上裹黄色巾帕,穿窄袖对襟旋袄,长裙,左手托一黄色食盒(图五)。北壁画亦为朱绘版门,顶部门框上绘有黄色六边形门簪三个版门上绘有白色圆门钉,每扇版门有门钉三排,一排6枚(图六)。东北壁画为墨线勾绘的人物图,因壁面残缺严重,人物图已极不完整,现仅可辨一人。
三、出土遗物
因扰乱严重,仅在室底西部近棺床处清理出器物2件,均为铜器。
铜钗M1∶1,表面锈蚀,前部有残损。整体呈“U”形,器身为细长圆柱形,尾端粗圆,愈往前端愈细。长12.2、最大直径0.35厘米。
铜钱M1∶2,表面锈蚀,整体较完整,边缘略有残损,细部磨平。圆形方孔,有外廓,钱文楷书“开元通宝”。直径2.4、孔边长0.7、厚0.1厘米。
四、结 语
该墓没有出土明确的纪年资料,出土物亦极少,这给墓葬年代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根据其墓葬形制、装饰风格可判断其大致年代。
据出土的开元通宝钱仅能将墓葬年代确定为不早于唐初,而就墓葬形制及装饰风格来看,墓葬年代明显晚于唐代。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砖室墓,该类墓葬北宋中期以后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代开始趋于简化。在山西中部地区,宋金元时期的八角形单室砖砌仿木建筑墓发现不少,尤以金元时期为多。
此次清理的墓葬,仿木建筑结构已开始呈现出退化趋势,斗拱部分为简单的砖砌一斗三升四铺作,尤其是倚柱、阑额、门窗等仅通过彩绘来表示,说明该墓的时代已偏晚。虽如此,但各部分仿木构件较为齐全,且满施彩,并绘有花卉纹、卷草纹等纹样,表明该墓的仿木建筑尚有一定的复杂性。此外,壁画中所绘侍女的造型、发髻、服饰等,均为金元时期汉人的装束风格,朱绘的花窗和版门,亦是金元时期常用的建筑样式。因此,推测该墓的年代可能大致在金代晚期至元代早期。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俊副研究馆员的指导和帮助,特此致谢。
清理∶崔晓东贾志斌 冯锦昌 郇四清摄影∶崔晓东冯锦昌绘图崔晓东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晋中市考古研究所)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