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学术是数字学术,未来的文化是数字文化,未来的竞争是数字竞争。”日前,第二届“都市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的观点,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学界对“数字+”赋能文化的强烈关切。
研讨会围绕“全球城市视野下的数字人文景观”“智慧城市与文化会客厅”“城市遗产的数字化探索”“AI,元宇宙与后人类”“城市,媒介与文化想象”“重读上海都市‘新感觉’”等话题,海内外多位学者展开研讨,相继发表了前沿研究成果。
其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日本二松学舍大学教授松本健太郎等学者作主旨演讲。上海师范大学朱军教授主持,董丽敏教授在致辞中谈到,随着数字与人文相结合,数字城市和人文维度的辩证关系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研究者应在更为广阔的格局中打开数字城市研究的维度。研讨会推动了数字城市与都市文化、文学研究的结合,也极大开拓了学术视野,推动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程光泉在发言中谈到,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伴随着人们不同的感受,比如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说:“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着的记忆的潮水”……他认为,一座城市只能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城市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拓宽了人文研究的视野,丰富了人文研究的手段。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雅赛、林程程,聚焦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上海消费城市形象,认为其呈现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舆论基础。文中谈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风貌是由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共同形成的,在对外传播中,应首要发挥出被国际社会熟知的海派文化的力量,加强国际民众对上海的认知,其次是增加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底色的厚度,让上海形象更具独特性和生命力,将三者合一打造专属上海的城市文化品牌,与其它国际大都市形成差异性,向国际社会展现出一张独树一帜的“消费上海名片”,正向加深国际民众对上海的整体感知和认知,推动上海城市建设。
“20世纪末开始蓬勃兴起的数字技术及其支撑设施、支持技术与创新环境的变革,正在引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并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迅速地重塑着当代的城市景观。”在东南大学副教授赵政原看来,“新基建”依托数字技术而兴起的云演艺、云综艺、云展览、云教育、云旅游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注重沉浸式体验的文化空间在城市中大量营造,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场景体验。在数字化语境中,传播不再仅是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同时也引导并重塑着文化,大众更为广泛地借助媒体来感知、想象和认同地方的文化价值。
在他看来,大量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址和传统演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得以在数字环境中复原与传播,从而吸引更广大民众关注。大量沉浸式体验的文化和旅游设施在城市中涌现,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手段让受众得到全新感官体验。元宇宙技术更进一步提升了感官媒介体验,VR+自然交互打破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屏障,追寻创造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体验。
据悉,为期两天的研讨会由上海市“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创新团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全球城市研究》《非遗传承研究》《都市文化研究》协办。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