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淘到1954年的“美术书刊介绍”内部小册子,发现那时候中国画名称混乱,有“墨画”,有“中国画”,有“国画”,有“彩墨画”,指向的是同一个画种。
张立辰先生一篇关于中国画的文章,使我想到中国画名称的由来。“中国画”名称早在上世纪初即已出现,当时相对传教士带进洋画而提出来的;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年,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运动的争论肇始于思想氛围活跃的北京大学。一时间,在“保存国粹”“发扬国光”等等对这场运动庸俗化的曲解之下,“国”字风靡一时,许多“中国有,外国没有”的东西,被创造性地与“国”字这个定语联系到了一起。国乐、国医、国菜等等概念相继问世,肩负着民族国家文化复兴使命的“国画”概念也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广东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称国画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国画,振兴美术 ”,1926年苏州成立“国画学社”等等,都是比较早的“国画”的记载。我们可以不难看到“国画”概念产生的必然、盲目与急切。如1923年1月顾实指出:“迩来国家观念普及于人,……种种冠以“国”字之一类名词,复触目皆是。” 可见,“国画”概念产生的背后动力也是“国家观念”的普及。在强劲的西风吹袭之下“Painting”终于在中国的传统之中找到了它的被制造出来的对应物,从而,“国画”这一概念初次诞生了。
这时候,中国画或国画仅仅是地域概念,并未提升到学术层面。所以,之后的概念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