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答案“1就是1,2就是2”,除非题目本身存在多解,不然其他答案绝对就是错误的。学习数学,最讲究的就是严谨。数学与语文不同,哪有那么多好争辩的呢?
就比如人教版语文课程中有一篇古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或“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北大中文系温教授说:“两种说法都对”,人教社给出回应:“立套教材都是(是人)”。
这让广大的网友心生迷惑,难道学的是假语文?
就在“斯人也”还是“是人也”仍然被议论不休时,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中有一处错误问题,同样是受到了关注。
这处错误不容易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发现者是杭州一小学的小学生。
在六年级上册学习“比”的这章,课本第47页有一道填空题。
题目是这么说的:小敏和小亮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6本花了12元;小亮买8本花了20元。
分别就学生求两人的练习本数量之比和所花费的钱数之比。学生只要是把比的意义弄懂了,怎么这个题目还是非常简单的。
正确答案就是6:8=3:4和12:20=3:5。
按照道理来说没有多大问题,可是细心的同学却发现了这么一个明显的错误。
小亮比小敏多买两本,多花了8块钱。那么,每本的单价也就是8÷2=4元。
矛盾由此出现!题目一开头就强调了“两人买的是同样的练习本”,也就说明练习本的样式和价格应该都是统一的。
小敏买6本花了12元,那么每本的价格也就是2元。而小亮买8本花了20元,每本的价格也就是2.5元。
相比较数据不难让人发现,从这一方面来计算,练习本的单价不同,这与题干条件当中的硬性要求是冲突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插图没有变化之前(历经毒教材风波后,人教版数学教材是做了适当调整),这道题出现在旧版教材当中是正确的,数据都对得上,如下图所示:
小敏买6本练习本花费1.8元,每本也就是0.3元;小亮买8本是花了2.4元,那么每本也是0.3元,完全正确。
我之前就对这个问题做过分析,指出过确切的错误位置,没想到在不少的网友看来:同样的练习本,价格出现不同是正确的。
这作何解释?从部分网友的角度来看,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价格。
于是就认为“购买同样的练习本”,最后练习本的单价对不上,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还有的网友说:“一个是在实体店买的、另一个是在网上买的,小亮买的贵是遇到了大数据杀熟”。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这样的说法无非是网友的调侃,看看笑笑即可。
不过,网友的第一种看法就值得深究了。
不知道这是数学题,而不是阅读理解。题干条件的第一句话就限制了“练习本方方面面全部都要求相同”,故而其他的说法就不成立。
如果非得钻牛角尖,那数学题压根就没法去求解,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算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
要是学习数学抱有这样的想法和态度,那数学根本就学不了。换句话来说,往往这样的同学数学成绩都不太好。
“斯人”和“是人”都可以用在语文中,但在数学中可行不通,这或许就是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
出现明显错误,教材编改的专家们就得深思了!教材作为老师教学和学生接受教育最直接的工具,出现错误内容应当及时整改,并确定唯一的正确结果才行。
要知道教材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沉淀到自己的脑海中,转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认知和思想一旦养成,终身都难以更改。
更何况,教材都是由教育界的专家们编排、经历了许多轮的审查才最终出版交给学校,最后下发到学生手中,供孩子们学习。
可为何先前明明是对的内容,却偏偏改成了错的呢?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很有可能在多年之后又会闹出“是、斯人也”这样的闹剧。
明明学过是“斯人也”,可作为教材的出版方,人教社就是不承认,这么硬扛其实没有意义。
事实胜于雄辩,绝大部分的网友学过的都是“斯人也”。
编写教材应当细致认真,出现丁点儿的错误都不应该。语文课本出现错误解释的说法有许多,数学课本出现错误就很难解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