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深知古城保护的责任重大。没有保护,更新就无从谈起。一代代扬州人接续守护历代城市的空间结构,保护和修缮的工作从未间断。
位于广陵路252号的清代盐商住宅,曾是民国时期中央银行和解放后一些银行金库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扬州市粮食局的办公地点,粮食局搬迁后,空关了几十年。住宅已满目疮痍,有的墙屋面已经全部塌掉,木柱木梁也已经腐朽。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安全总监成爱祥带着团队进驻后,并没有立即启动整改,而是对整座住宅进行查勘,一查才知道,这座楠木厅有多珍贵。
成爱祥介绍,这座住宅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是它的整个梁柱以及椽子都是用的楠木,整个梁柱贯穿楠木厅的一层和二层,这在扬州的楠木厅中是孤例。住宅中有些小构件,譬如椽子,都是用楠木做的,这说明这座住宅在最初建设的时候用料非常考究,这在以前的楠木厅中还没有发现过。
发现住宅的珍贵之后,成爱祥团队又重新对住宅进行了查勘、测绘,并制定了详细的修缮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再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修缮工作。
同样,位于古城内的湖北会馆,在修缮前只剩下一座保留框架的楠木大厅,修缮人员谨慎查勘,摸清了整座建筑的布局和形制,整整花了8年时间。
“修缮古建,就是要在砖瓦之间下绣花功夫。”直到今天,成爱祥依然记得师傅王军说过的这句话。在东关街改造之初,王军发现全国文保单位逸圃的墙壁上被破开了大大小小十几个的窗口,为了恢复这面墙的原貌,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修复墙壁的砖头都需要定制,这是修复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如果用普通的砖块,就破坏了这面墙的美感;如果用规格相同的砖块,就给修缮工作增添了极大的难度。但是要把这面墙像绣花一样修复好,王军带着他的团队,硬着头皮找砖块。王军介绍,他们当时专门成立了二十多人的小组在几百万块的砖头里面进行筛选,最后筛选了700多块。
在扬州,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保护修复好这些文保单位,需要一代代古建修缮人的接续努力。姜旭是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的一员,在扬州的古建修复领域中,像这样的“85后”已经挑起大梁、独当一面。在扬州古运河边,有一处历史建筑永祥丰酱园正在修缮,每天姜旭都坚守在这里。他告诉记者,这座建筑的主体木构架用了大量的榫卯结构,对木匠活是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修复工作需要花大量时间在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上。
从王军到成爱祥再到姜旭,三代古建修缮人敬畏历史,持续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而保护古城的使命从来不止于他们。
这12幅精美的瓷板画来自景德镇,是晚清绘瓷名家金品卿的佳作,它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逸圃的镇园之宝。作为逸圃的原住民,彭向羚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这12幅瓷板画被她用牛皮纸藏了13年。她告诉记者,为防止文物流失,她把12幅瓷板画用牛皮纸糊起来,又在上面糊了几层报纸,用自己的土方法来保护它。
不管是老宅院里的一幅画,还是古城墙上的一块砖,都承载着历史印记。2017年,扬州在拥有地方立法权后,颁布实施了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扬州古城保护工作走向规范、法制之路,保护古城已成为一种“城市意志”。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对历史建筑的重视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工作之一,只要依据充分,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是值得倡导的,否则的话,这些精美的古代建筑将越来越难见到。
古城保护永远在路上。目前,扬州正着手保护修缮卞宝第故居、“扬州教案”旧址等一批文物价值高、危险程度大的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推进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贾式盐商住宅等文保单位集中连片保护项目。不仅如此,扬州还将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消费、展示集聚区。
贺云翱认为,不管什么级别的文物,把它们锁起来并不是有效的保护,甚至说违背了文物保护最根本的目的,保护一定要和利用结合起来。
保护文物,就是守住古城的“根与魂”,对于扬州这座全国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见证中华文明繁荣复兴的通史式城市,这是不二选择。扬州古城与千年运河血脉相依,古运河重生,古城就不会衰败;古城繁荣,大运河就有了灵魂,文化也就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肖溢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