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领取红包↑
有人说,高尔泰的人生,前半生是英雄,后半生是圣徒。然而他自己的理念却是:不为英雄,不做圣徒,在这个世界,只想堂堂正正地做人。
1957年,22岁的高尔泰在“立场压倒一切”的时代,公然宣称美是“自由的”而遭受磨难,在戈壁滩的农场,他目睹了无数死亡,自己更差点饿死,最后在朋友帮助下,为甘肃博物馆创作大庆的主题画,才保住了性命。
1992年,57岁的高尔泰辗转出国。虽然远离故国、但他从未抛弃当年对自由的追问。近30年来,他更写下一篇篇饱含沉思的文章,以近乎虔诚的毅力,坚持寻找国人失落的“精神家园”。
然而,不论他人如何评价,高尔泰本人从不想成为英雄或圣徒。他想的,只是成为一个堂堂正正、有血有肉的现代人。
◎不想成为英雄,只是不想说假话
佛教称佛为“觉醒了的人”。而高尔泰在生活中同样“觉醒了”。在50年代“美学大辩论”中,各方看似在辩论,却无不强调观点是基于“正确的立场”。高尔泰因独具一格而被反问:难道所有人都错了,只有你一人是对的?
在绝对的孤独中,高尔泰并没有拜倒在某个“终极真理”脚下。在《美是自由的象征》中,他坚持将美视为人格独立的姿态;在《艺术的觉醒》中,更强调要艺术要回归最原本的样子——对自由的肯定。因而,与其说他是一个艺术家、美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任何环境下不会放弃思考、也不愿说假话的自由人。
◎无意成为圣徒,只是在追求幸福
“出国后近30年,还在为理想殉道”:很多人看来,高尔泰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别人都用一生时间去生活,他却浪费了一生去对抗。然而,对高尔泰来说,他追求的不是“崇高的理想”,恰恰是简单的幸福。
对他而言,寻找家园,正是在“世界没有秩序、历史没有逻辑、个人没有着落”的生活中,寻找生活的方向和意义。而脱离了意义的土壤,幸福不过是场幻觉。在《回归,再次出发》中,他再次重申,个人自由才是一切的终极目的,也唯有个人幸福,才是历史进步的标志。
▲高尔泰画作《精卫填海》
一个人想活得“真实”,就不该忘记先辈所经受的苦难。在高尔泰看来,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前提都是“把人当人看”。这不但是他的生存哲学,更是60年来,写作不断回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我们诚挚推荐高尔泰“寻找文化家园”三书,在真实中寻找,从艺术中觉醒,读懂“美和自由”:
◎见证了一个自由人完整的“心路历程”:
这套文集由高尔泰亲自修订,《美是自由的象征》《回归,还是出发》《艺术的觉醒》分别从美学、哲学、文艺评论等3大领域,探索了一个人从觉醒、 到回归,到重走自由的历程,其不仅是六十年思想文字的存照,更代表了国人在“难以被磨灭的时代”,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
◎文字悲天悯人:
很多经历过苦难年代的人,文字里都藏着“难以剥离的愤怒”。然而,高尔泰笔下,很少看到对人的批评和苛责,更多是善意的同情和理解。徐晓曾评价他“控诉,但不止于个人的悲苦;骄傲,但同时也有悲悯;敏感,但不脆弱;唯美,但并不苛刻”,卫平先生更称他的写作是“《红楼梦》般的汉语”。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传灯者系列”,致敬暗夜里的传灯人,用思想延续文明的火种)。
稀缺资源↓
- 全网独家0基础课程 -
哲学启蒙 +艺术启蒙
西方哲学史丨西方音乐史
0基础入门 · 小白畅听 · 赠送资料
双11活动:5折券
西方哲学史
西方音乐史
扫码订购 - 永久收听
附逐字稿 + 赠送资料
逻辑图领取(售后服务)
下图扫码 ↓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0基础入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