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毛主席对中国现代史留下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一样,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殿堂里,他也为中国人民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
从韶山时期的朴实无华,到长沙时期的儒雅厚重,再到南征北战时期的气势磅礴,直至最终独创一格,自成一家——毛主席的书法至晚年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狂草被人称为龙飞凤舞的“毛体”,可与中国历史上的“草圣”张旭、怀素相媲美。
从毛主席东传世的大量书法手迹来看,他的书法创作,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苦练基本功时期(1902至1919)
1902年,8岁的毛泽东被父亲送进私塾,开始接受国学启蒙。在六年的私塾学习中,毛泽东由填红到临摹欧阳询、钱南园的书法。从这一时期他留在《诗经》、《论语》封面上的墨迹可以看出,毛泽东最早的书法是非常工整秀穆的。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
毛泽东这一期的书法代表作有:
一、1915年夏,读《明耻篇》后的批语: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15年5月7日下午三时,日本政府以解决中日之间的“悬案”为由,向袁世凯民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5月9日下午六时前答复是否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两天后,袁世凯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后,举国悲恸。全国学子纷纷集会演说,抗议日本的强暴、政府的孱弱。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集资编印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文章和资料,题为《明耻篇》。
毛泽东仔细阅读并写下批语。在封面上,他义愤填膺的写下了这十六个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十六个字用庄严厚重的颜体写成,字体拉长,带了行书特点。四字一列,正好排成一个方矩阵形。十六个字有避有让、相承相就,看上去统一和谐,气韵生动,线条果敢,对比强烈。全面体现了一位爱国青年对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严正抗议,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拳拳报国之心。
二、1918年,工人夜校的“夜学日志”。
这四个字字形扁宽,笔法简古,明显受到魏碑的影响。
书法探索时期(1920至1937)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一个身无分文的青年学子,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血火中,逐步成长为中国革命的杰出领袖。这一时期,毛泽东在书法艺术上也在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这一期的代表作有:
1937年,为抗大二期毕业生的题词:
“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该题词行书体,分为五行,字形左斜,骨丰神足。首行“勇敢、坚定、沉着”六个字笔力雄厚,险而不危。后面四行错落变化,充满动感。这一时期,毛主席的书法已走出碑帖,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毛体”特征已初见端倪。
书风形成时期(1938至1949)
在这一时期,毛主席率领中共和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他的书法,也在大风大浪的淘漉中,在战火硝烟中锤炼中,逐渐形成了独立鳌头的风貌。
这一期的代表作有:
一、1938年,毛主席为一次青年工作会议的题词:
“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
正文三句十个字,一句一行;落款“毛泽东”三个字紧随第三行之侧,撑起整个幅面。字距密集,和而不犯,蕴含动感。正文十个字是毛主席在饱经枪林弹雨的洗礼之后,怀着精忠报国、勇猛抗敌的激情写下的,因而带有雄健之风、苍豪之气。这样的书法杰作,是那些呆在书斋里的书法家不可能写出来的。
二、1942年,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三周年的题词:
“准备反攻”
四个字纵轴垂直,字形拉长,对比强烈。这四个字虽是一个单行矩阵,却极具动感,峻拔外露,雄健内含,仿佛积聚着无穷力量,鼓舞人们准备战斗。
三、1945年,手书《沁园春·雪》。
这首词是毛主席诗词的代表作,他很喜欢这首词,曾多次书写,其中,以他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写下的最具代表性。当时,毛主席手书的这一篇词,震动了山城重庆,也震动了全国各界人士。
这首词豪迈奔放,气势磅礴,而这篇书法也是难得的佳作。此幅用行楷写成,雄峻超逸,豪气吞海,其强劲的线条、独特的结体方式、奔放强健的气势,都极具艺术魅力,观后令人惊心动魄、胸襟大开。
总的来说,毛主席这一时期书作的风格是骨气洞达,豪迈超逸,字势右斜,左伸右收,方笔侧锋,长枪大戟。
书风深化时期(1950至1960)
这一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毛主席年过花甲,但他胸纳万有,精力过人。这一时期是毛篆书在书法上的黄金时期,他博采众长,纵情挥洒,在中国书法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
毛主席这一期的代表作有:
一、1955年,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的题词:
“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这幅书作气势恢宏,神采照人,在毛主席的书法历程中是一篇突变性的撼人之作。虽然字的结体仍保持了以斜求正的方式,但字的底线明显发生了逆转。长枪大戟的大撇没有了,这就为草书的用笔和结体做好了铺垫。
二、1957年,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幅字以情纵笔,是毛主席的书法精品。这首词是毛主席于1957年上半年所作,5月份书写的。自己抄录自己的词不可谓不熟,但他在书写中却出现了以前不曾有的错字、漏字和重句的现象,显示了内心的不平静。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六十开外,但每当他想起与杨开慧之间刻骨铭心的感情,就有千惆万绪直涌心底,以致于笔下也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三、1960年,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人员题写横幅:
“艰苦朴素”。
这幅字意态从容,用笔精到,显示毛主席的书法已经十分纯熟,是毛主席题词中的精品。毛主席一生追求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为身边的工作人员写下这个题词,其用心当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毛主席这一时期的书风,在豪迈的气势之中,增加了灵动峻拔、雄强老辣,字势由险绝复归平正。
登峰造极时期(1961至1966)
这一时期的毛主席七十岁上下,人书俱老,他的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一年一个面貌,篇篇珠玑。
这一期的代表作有:
一、1962年,手书《七律·长征》。
这幅书法遒劲俊美,超逸豪迈,是毛主席草书的代表作。它被印在各种器物上,传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
二、1963年,手书《满江红·和郭沫若》。
这幅一百个字的横幅手卷分为31行,笔法时而平稳、明亮,时而跌宕、晦暗。久观此卷,犹如临江观涛,波浪频涌,高峰叠起。毛主席的丰富感情尽涌笔底。
三、1963年,为雷锋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正文七个字,分为两行,中间留有大片空白,使人觉得空阔而高远。这个题词面世后,书法界极为震动。这幅作品,标志着毛主席的书法已走大草,是他书法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时期,毛主席在中国书法的艺术之巅——草书的殿堂里游目骋怀,笔走龙蛇,纵横驰奔,只求意足,不见字形。从此,毛主席的书法进入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