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海水抱远山,朝听鸟语暮看霞,青岛的海实在是太美了!”刘海豹自豪地抚摸着自己戴的那顶“小蓝帽”。
3年前,他对青岛大海的印象一言难尽:大片的浒苔被海浪冲到岸边,暴晒后发出恶臭;每逢旅游旺季,游客随手丢弃在海滩上的垃圾也格外扎眼。“当时我就想,要是有志愿者能及时清理海边的浒苔和垃圾,对不文明游客进行善意提醒,肯定能让这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更加文明美丽。”当时青岛并没有专门保护海洋的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也不大。
今年7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联手山东大学(青岛)发起了“小蓝帽”保河护海志愿活动。活动迅速得到了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即墨鳌山卫街道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响应,一支支“小蓝帽”保河护海志愿服务队迅速组建。
“只有以有限的志愿服务带动广大群众的热情与监督,才能把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和践行真正落到实处。”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李洁说。
和赤潮一样,大量繁殖的浒苔不仅会遮蔽阳光,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威胁海底藻类及其他海洋生物生存,还会影响海洋景观和海上航道,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10多年来,青岛一直在想办法解决浒苔难题,但收效甚微。既然难防治,那就换一种思路——变废为宝。那么,如何才能利用浒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呢?
为探索“打浒”新方式,“小蓝帽”新成员黄睿牵线他所在的山东大学(青岛)环境学院,组建起一支“浒”尽其用的项目团队。
“我们收集浒苔拿到实验室后,制成浒苔生物炭,探究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中投加浒苔生物炭对反应体系的影响;还开展了利用浒苔制备浒苔基气凝胶,用于海水溢油清理和海水淡化,探索浒苔‘取自海洋用之于海洋’的实际应用可行性。”黄睿说,接下来,他们团队将继续尝试多种思路,延伸浒苔处置链条,通过“小蓝帽”科研力量践行环保人的初心使命。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李紫薇说,为了支持“浒”尽其用项目团队的研发工作,学院为项目组专门配备了导师,并接洽了多家相关企业,以期在企业的带动下促进项目的研发。
“小蓝帽”保河护海志愿服务队还前往即墨区大管岛、小管岛,开展生态文明思想进海岛、进渔民家庭宣讲活动,结合海岛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科普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倡议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监督举报,制止各种危害海岛生态环境的行为,共建清洁美丽海岛。
“自从‘小蓝帽’上岛服务后,我们岛上居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现在岛上的环境变得更美了。”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小管岛卫健主任邵妮说。
“‘小蓝帽’已经成为护海护河的生力军。”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的苟天朔给记者讲了一个案例:“小蓝帽”志愿服务队在一次海岸线巡查中,发现丁字湾有一个规模化海参养殖场的尾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经取样检测,无机氮和颗粒物浓度超标,他们立即将这一情况反馈到相关部门,展开行动,确保了水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通过一次次实际有效的行动,“小蓝帽”志愿服务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截至目前,“小蓝帽”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吸引了4000余名志愿者报名。
未来,“小蓝帽”还将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和经验优势,联合崂山区创建“崂山湾区美丽海湾”,以鳌山湾和小岛湾为重点,通过加强入海河流治理与监管、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建设海上环卫等措施系统解决湾区水生态、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真正发挥“小蓝帽”保河护海志愿服务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一个长期任务,我们要打好持久战。”在李洁看来,生态环保工作需要日积月累,长久坚持,才能呵护好人类共同的蓝天、碧水和家园。 (经济日报记者 刘 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